《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宁夏卷启动以来,面对宁夏地区工艺基础薄弱、入卷资料和编纂人才匮乏等客观存在的问题,宁夏民协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编纂困难,实行区、市、县(区)三级联动的方式,全面发动宁夏民间文艺界广泛介入的磅礴力量,充分挖掘整理可入卷的资料。
但由于挖掘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编纂内容的种类和要素不够齐全、个别专业特色不突出,宁夏民协继续带领刘国君、刘阿宝等编委分赴五市、县(区),深度挖掘采撷工艺作品,进一步补充完善工艺集成资料。
1月15日—19日,宁夏文联二级巡视员、民协主席刘伟,民协副主席、秘书长徐娟梅带领编委会成员,利用五天时间,马不停蹄的奔赴隆德县、彭阳县、大武口区、沙坡头区、利通区、青铜峡镇等地区展开田野调查。走访中发现,宁夏现存的独特民间文化资源分布零散,不够丰富,人们对老物件管理和收藏意识淡泊,代表性的民间工艺收藏展馆少,有作品无出处的现象尤为严重。
能够入卷的八十年代以前的诸多作品,无法界定和考证收藏地点、时间等。比如在隆德县民间文化博物馆新采集的刺绣作品等,据会员田慧君介绍,很多作品是县文化馆的同志早期从民间收集而来,收藏的农户都说是从祖辈的手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搞不清作品出处,甚至作品名称也无法署名。石嘴山农耕博物馆、固原梁云文化大院等地方可入卷的农耕农具,馆藏资料显示也是要素不全,无作品简介,也无从考证来源。
编委会还要秉持学术立会传统,注重“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编纂要点,整体把握民间工艺“文化生态”系统,尊重民间工艺的经验实质,把握民间工艺的生活基础,补充完善工艺思想,在最后的组稿阶段召开审稿会,邀请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专家编纂委员会成员给与鉴别指导,呈现精彩的宁夏专业卷本。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