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明代长城是明代宁夏镇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长城本体、敌台、烽火台、关堡、壕堑等为类型。本文在梳理青铜峡市境内的明代长城基础上,对其*事防御体系略做探讨。
青铜峡市位于宁夏中西部,西隔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为邻。这里处于西北边塞,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反复争夺的地区之一,战乱不休,烽火不息。尤其到明代,北归蒙元势力退居大漠,与明*府隔贺兰山相峙,这种边防地位愈显重要。为抵御蒙元势力侵扰,终明一代,明*府逐渐修建起“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分边守御”的“九边重镇”防线,以长城为主体,辅之以关堡、壕堑等设施以及卫镇、屯戍制度等,建立边防*事防御体系。
青铜峡北岔口长城墙体
一、宁夏青铜峡段明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的特点
青铜峡明长城位于贺兰山东麓,属宁夏西长城中南端,北起磨石沟(与宁夏永宁段接壤),南迄芦沟湖(与宁夏中宁段接壤),全长约68千米,沿线尚有敌台20座、烽火台34座、关堡3座。该段长城墙体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后经历年增建、修葺,形成以墙体、敌台、烽火台、关堡、壕堑等类型,共同构成的立体式*事防御体系。
1、长城墙体
可分为夯土墙、石砌墙和山险墙等。其中为夯土墙多见于山前冲积扇平地上,根据墙体的接缝可分为两段,第一段自磨石沟长城交界处向南延伸,至大坝堡西北界长城交界处止。此段长城可能就是史料所载的嘉靖十年(年)修筑的80里的“边防西关墙”之一段。第二段北起大坝堡长城交界处,继续沿贺兰山山前台地向南延伸,至芦沟湖与中宁县交界处为止。此段墙体除个别地段保存较好外,绝大多数残损严重。
青铜峡长城墙体(土墙)
石砌墙分2段,位于青铜峡邵岗镇玉西村以西、两道长城交汇处的山脊上,是以大块石块沿山势垒砌而成,石缝间以*沙土与小石块填塞。保存完整者高1.5米,还发现有石垛墙痕迹。
青铜峡长城墙体(石墙)
山险墙主要位于夯土墙体外侧的贺兰山山间,行*区划上皆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境内,共4处5道,多是用石块垒砌而成的石质墙体,有的地方还利用山体凿山为堑修建。
青铜峡长城山险墙
2、敌台
主要分布在墙体的内侧。因后期坍塌等原因,敌台分布的数量不多,现共计发现20座。敌台高多在5米至12米左右,多是用*沙土夹杂小石块整体夯筑而成的实体建筑。共20座,是按夯土长城沿线分布的方形覆斗状夯土台体。敌台主体位于夯土墙内侧,西侧与夯土墙体相连,其中18座为*沙土夹杂小石块夯筑而成,2座用石块垒砌。夯筑较为结实,现存夯体多不生杂草。现存墙体底部多被后期倒塌土所掩盖,裸露部分的东、南部底部有风蚀凹槽;壁面有冲沟发育、啮齿类动物掏洞等破坏。顶部较平,保存较好的顶部有坍塌的铺设残迹。敌台个别还发现带有方形基址,以及狼烟台等遗迹。
青铜峡长城敌台
3、烽火台
现存烽火台34座,有夯土、垒石及土坯垒砌几种,地势较低处大致是以夯土夹杂小石块夯筑为主,而位于海拔稍高处则以石块垒砌为主。烽火台除少数保存较差外,大部分保存较好。
青铜峡烽火台(夯土)
石块砌烽火台,就地取材建筑而成,取材多是在山体外侧,基本是用山体上丰富的石块资源为原料,这样即能采凿到可用之材,又能在山体上人为造成山险地带,一举两得。夯土台体相比较多,用*沙土夹杂小石块分段垒砌而成,石块含量各个体间略有差异,其中4座外侧发现有用石块包边;土坯垒砌的烽火台仅1座,发现于青铜峡镇青铜峡铝厂居委会西一低矮台地上,是用长条形土坯整体垒砌作基础,外侧以较大块石块包裹。烽火台中带有狼烟台的计29座,狼烟台共计座;有方形基址的16座,带围墙的1座;顶部残存有铺设的2座,带居住址的1处。
青铜峡长城烽火台及采石场遗迹
青铜峡长城烽火台(石砌)
4、关堡
据文献记载,青铜峡市境内的明代长城相关关堡至少有10座左右,但至今尚保留遗迹的仅有3座,即玉泉营、大坝营和甘城子三堡。甘城子营遗址位于青铜峡市邵岗镇,西距贺兰山东麓明长城约8公里,遗址墙垣保存状况尚好,城墙为夹沙*土夯筑,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西墙正中筑腰墩,墙基宽8.3米,存高7米,城门向东,还筑有翁城。城内散布大量青砖残瓦片,与明长城属同一时期修建的*事防御设施。
青铜峡长城关堡(甘城子)
5、壕堑
壕堑1处,位于北岔口以南的山间开阔地带,此处地理宽漫,“百马可齐驱”(清储大文《贺兰山口记》),于是在夯土长城西侧4~10米处挖沟为壕,并将挖掘出的土石堆积于沟的东侧而为高堑。其修建年代可能是明嘉靖十年(年)佥事齐之鸾奏筑修建的壕堑。现存遗迹全长米。
青铜峡长城墙体与壕堑
二、青铜峡市明代长城性质及其*事防御系统探讨
宁夏长城守卫着什么?其一是固守膏腴之地。宁夏北部的长城总体呈“几”字形,从西、北、东三面将银川平原“捂”得严严实实。这段长城最主要的职责是守卫银川平原的引*古灌区。宁夏引*古灌区的开发与长城有着紧密关系。秦朝时,宁夏境内增设富平县,并在*河东岸“因河为塞”,修建*事堡垒,开启了银川平原的引*灌溉。此后的2多年,银川平原的水利事业在曲折中前进,成为我国四大古灌区之一。其二是守卫池盐之利。“山城展转望萌城,灯火如流逼汉星……”明代诗人蒲彦徽《萌城夜坐》中的“萌城”,古时为驿站,现位于吴忠市盐池县惠安堡镇萌城村一带。一个村庄在古代为何如此繁华?答案就是池盐。盐在古代是贵比*金的战略物资。早在战国时期,便有盐池县境内产盐的记载。此后,各朝各代均对盐池县的池盐高度重视,并在此设立盐官。尤其在明代,池盐还成了重要的*费来源。明朝有多重视池盐?明代历任三边总督的朝廷大员,都要在花马池城(今盐池县)一线加大兵力,修筑长城。明嘉靖十九年后,西北防御压力加大,花马池城在秋防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兵部要求驻节今固原市的陕西三边总督(辖甘肃、宁夏、延绥三镇)每年秋天亲往花马池调度指挥,并秋驻花马池城。“防护盐池,以通盐利”,显得十分重要。
明成化年间至嘉靖十年(~年),由于经济的好转,有力量加强对边防地区*事设施的建设与防御,*事实力得到增强,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建筑长城。自秦汉始,多代为防御西北部少数民族的袭扰,以筑长城进行固防。古因秦始皇筑长城在民间有“万里长城怨”的说法,明王朝为趋避这种“恶名”,就把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其中,在宁夏境内*河以西,沿贺兰山东麓修筑的长城总称为西边墙。其走向是由甘肃靖远芦沟界进入宁夏中卫,向东跨过*河,到贺兰山南端的黑林,东行至中宁石空,穿越青铜峡市境,然后北析到石嘴山,蜿蜒曲折,全长约千米。明代,瓦剌、鞑靼经常侵入宁夏河套地区。主要路线集中在贺兰山赤木口(今三关口)、邵岗堡灵武口、青铜峡之西井沟口、广武西大岱口等。尤为今青铜峡市邵岗镇西的灵武谷,距宁夏府城70里,是历代蒙古*入侵内地,中原*权派兵进攻蒙古*的主要通道之一,在贺兰山的*事地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明*出此山谷,可越贺兰山抵达阿拉善、额吉纳地区;瓦剌、鞑靼部入此山谷,向北直接构成对宁夏府城的威胁,向南可侵犯原州、西安等地。历史上十分重视对这一地区的防御。公元前年,西汉在邵刚堡西始置灵武县,为宁夏平原始设的第三个县。隋、唐、宋仍置灵武县,西夏改升为顺州,元代再改置为灵武县,明代改属右屯卫。
宁夏地处边防斗争前沿,灵武谷成为明*与瓦剌、鞑靼部发生直接*事冲突的重点地区之一。洪武十三年(年),西平侯沐英由此谷出兵征额吉纳旗,胜归,使宁夏边境得以暂时安宁。正统二年(年)五月,鞑靼部0余骑入灵武谷袭扰到唐徕渠周边地区。弘治十二年(年)九月,鞑靼部经灵武谷攻掠蒋鼎堡等。因而,宁夏总兵在灵武谷前筑城驻*进行防御。《明实录》(卷三十三《太宗》记载:永乐二年(年)成祖敕谕宁夏总兵:“宁夏多屯所,虏卒至,恐各屯先受掠。可于四五屯择一屯有水草着,四围浚,广丈五尺,深如广之半,城上约高二丈,开八门以便出入。旁近四五屯,辎重、粮草皆集于此,有警则守以待援,则寇无所掠。”疑这是在邵岗堡西南建筑了第一座*营名玉泉营,得名是因“灵武口有水涌出,流入玉泉池,玉泉营因此得名”。明初,玉泉营设有游击署,由游击将*带兵镇守。洪武年间,由玉泉营拨*瞭望玉泉营周边关墩12座。明正统年间,明*对灵武谷进行抵近防御,于正统十一年(年),九月,将原建于干城子的玉泉营废弃,向西北移进约10公里,直接在灵武谷前之马莲沟处筑城,仍名玉泉营,亦称“马莲城”。营城建筑规模不大,南北边长约米,周回不到2里。营城东南有大、小柳木皋,筑烽墩设目兵瞭望。这次移城在《明实录·喜宗实录》中记载比较简单:“癸酉,移置宁夏玉泉营于灵武墩山。”灵武墩山,其山上有高峰一为大柳木皋,二为小柳木皋,海拔在米左右,因位于灵武谷东南,大、小柳木皋都筑有烽火墩,故称灵武墩山,东南距青铜峡市约40公里,北距北岔口8公里,东距明长城4公里,将城筑在此处,直扼灵武口,可最有效地御防瓦剌、鞑靼部内犯。现墙体已全部坍塌,遗存墙基。
西边墙中,途经青铜峡市境内的边墙又分为两段,即城西南墙和边防西关门墙。这两段边墙多依贺兰山走势而筑,利用山坡地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边墙外侧,采用挖沟取土的方法建筑,在青铜峡市内除北岔口有一段石砌边墙外,大部分是用夹砂*土夯筑而成,因而形成墙外侧下与边墙向同一方向平行的壕堑。城西南墙是指自双山(今玉泉营西)南起,至广武界止,全长50余公里,是明成化年间(~年)建筑的,为巡抚都御使贾俊奏筑。但到嘉靖年间就已经“圮坏不堪”。边防西关门墙是指北自赤木口(今三关口),到南抵大坝堡,长40余公里。是嘉靖十年(年),佥事齐之鸾建议于总制、尚书王琼奏役屯丁万人,费内帑万金而为堑者。这道边墙“逾六月而成之"。可惜完工后不久,便被风沙填平。其后,王琼又“责令杨显、邵刚、玉泉、平羌4堡*民时加挑浚,然而随挑随淤,人不堪其苦。后巡抚都御史杨志学奏弃之。”值得庆幸的是位于北岔口之北,营子山之东的这段边防西关门墙却奇迹般地存留下来,至今仍基本保持着原建筑风貌。
青铜峡长城过水涵洞(石砌)
另一段是位于北岔口西,营子山南,由西向东另筑的边墙,南为石砌,北为土筑,间距3米。在石墙外侧至沟底形成深达30多米的陡壁,保护了营子山烽火墩的安全。石砌墙段内,多压有松树干枝,以达到加固墙身的目的。营子山后,则为深沟,深沟内修筑短墙4道,其长十几米至数十米不等,阻断了敌人从营子山后的通路,现多已倾圮。营子山东侧一小山脊上筑有烽火墩一座,底部见方15米,高17米,是此处最高的烽火墩。烽火墩是用以报警,也称烽火台、墩台、烟墩、烽燧、烽堠、狼烟台等。嘉靖年间,在修筑边墙的同时,还沿边墙内外、城堡之间的高山四望险绝处,或交通要道之侧,筑起了烽火台,用以传递*情。甘肃省博物馆藏有《明火炮号令》,规定:“一见零贼十骑或五六骑,白日即烧烟柴一小堆,放炮一个;夜即举火一把,放炮一个,仍沿塘传火票一张。一见贼二三十骑,白日即烧烟柴二堆,放炮两个;夜即举火两把,放炮两个,仍传火票一张。一见贼一百骑以上,白日烧烟柴三堆,放炮三个;夜即举火三把,放炮三个,仍传火票一张。一见贼千骑以上,烟柴、火炮相连不绝,仍传报火票一张。”可见在中国古代通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这种用燃烟火和放炮来发送信号的方式确实比较高明。
贺兰山的烽火台俗有3里1小墩,5里1大墩之说,犬牙交错。北岔口烽火墩群与相距10公里的大、小柳木皋烽火墩群组成一个敌情信息网,一旦敌*自灵武谷犯境,此处各烽火墩即刻狼烟四起,把敌情传给沿边墙各烽火墩,再迅速地传递给宁夏镇、玉泉营、大坝营、广武营等地的驻*。通过这种古老的敌情信息网,宁夏镇和各营就能知晓敌*进犯的人数、目标,使各营驻*遥相呼应,相互策应。
为什么宁夏镇要在北岔口构筑如此完整的*事防御体系呢?根据灵武口北距宁夏镇的距离、瓦剌、鞑靼内犯的规律,在北岔口筑边墙、设烽墩、建*营的目的是“直挡贼冲”,抵御、预防由灵武谷进入的瓦剌、鞑靼部,沿贺兰山东麓向北进犯,造成对宁夏镇府的威胁。因而,鉴于北岔口边墙的防御功能及*事作用,明万历十年(年),灵州参将移驻横城营,将玉泉营守备署裁撤,改由副总兵、副将直接镇守,由副总兵统兵0人移驻玉泉营,北岔口防御又得到加强。由于设在灵武谷口的马莲城*营,不仅城小,且显得影孤形单,满足不了0名官兵的屯驻,明万历十五年(年),废弃马莲城,将玉泉营东移,后置在今邵岗镇东方红村唐徕渠之西,西干渠之东,新筑一座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周回3里的城池,仍为南路玉泉营。防御范围自广武沙沟起至大山根止,即东至*河30里,南至广武营的分守岭60里,西至贺兰山30里,北至银川70里。分守边城62公里,设城障28处,所属烟墩座,形成与广武游击署首尾相连,互相策应之势。
青铜峡长城墙体
纵观北岔口明边墙,或蜿蜒盘旋于高山之上,或起伏于山谷丘陵之中,尽管经受了多年的狂风暴雨冲刷和烽烟战火洗礼,现仍然巍然屹立于古老的*土高原,保存的比较完整。究其原因,皆因边墙西有山高峻险的贺兰山庇护,阻挡了西北风及其流沙对墙体的剥蚀,使这段边墙仍保持原貌,成为一座厚重的历史遗产。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它不只是一条单纯防御墙体,而是由边墙、壕堑、烽墩、关隘、城堡等组成的综合*事防御体系,是明代*事防御的一个缩影,俗有“宁夏小八达岭”之称。北岔口明边墙,既充分体现了明代长城的建筑特征,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是遗存的明代宁夏长城*事博物馆。北岔口段长城,是明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巍然屹立在宁夏这一古老丝绸之路土地的边关之上,成为一幅巨大的记载悠悠历史的不朽画卷,它雄伟浩瀚的姿态不仅充分体现了明代长城的建筑特征,同时,它的巍然险峻更是对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一千古名句最佳的诠释。它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击外患的伟大战斗历史和精神记录在它的身躯之上,谱写着英雄的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壮丽篇章。
作者:*金成
校对:李嘉颖
审核:张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