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江都的方家祠堂
益中《仙女镇古今丛谈》原创系列,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祠堂概况
民国期间仙女镇有姜、史、凌、王、方、赵、梅七个大姓,其实这些大户人家都是外来移民,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来到江都落户的,其中方姓来得较早,在镇上所建的祠堂一直到文革后期还存在。
方家祠堂清代末年最后的正式名称是“方忠文公家庙”,位于老仙女镇中心的抬木头巷(今繁荣巷)内西侧,前后两进房屋,坐北朝南。祠堂大门前有一广场,广场前是一椭圆形池塘,俗称祠堂汪,《民国江都县续志》中称之为“旋家汪”。祠堂汪位于今江都饭店所在位置。小广场西侧靠近无名小夹巷的南巷口外还有个较高的焚纸炉,方姓祭奠祖先亡灵时,将那些写有祖宗姓名收用,装着锡箔纸元宝的红色纸箱纸袋等放进炉内焚烧。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与先贤的场所,也是家族聚集议事的地点,一般建筑得比较高大气派,但方氏到了民国期间虽还为大姓,因再也没有出过什么达官显贵人物,相反不少原有一点资产的部分后裔却染上抽大烟的恶习,卖产卖地,走向了衰败,已没有足够的财力对祠堂装修、改建或重建。因此后来江都方家祠堂的建筑只比普通民居略微考究一些,仅是大门两侧有一对抱鼓石,雕刻的图案已经模糊不清。大门外有过旗杆石,显示方姓先辈中曾经有人为官。
祠堂的两进屋子的第一进是祀堂,也称仪门或大厅,四柱三大开间,砖木结构,柱体比一般民居粗大。大厅上首悬有巨大匾额,两边配有楹联,四周还有较小一些的其他匾额,内容或扼要讲述家世,或介绍方氏中杰出人物。其中还有一块匾比其余的大得多,楠木质地,突出于其他匾之上,那就是“奉旨归宗”的匾了。每当农历腊月廿四送灶之后,祠堂就将始祖方孝孺的画像请出挂在大厅中,每天供奉上香直至第二年正月十八再收藏起来。
在此期间,方姓家族不断前来跪拜。传统说法,祖先灵*能护佑后代子女繁荣昌盛。
祠堂的第二进屋子称享堂,是供奉祖宗木主排位的地方,排位按大宗、小宗、大房、二房之顺序集中放于神龛之中,各宗的大房居中,二房神龛位于大房左侧,三房居右,其余位次以此类推。神龛形状如同平顶木结构小房子,制作考究,均选用上等木料,木板上雕刻有各种镂空图案,正面有双扇对开门,开闭自如。门有门窝,不用铰链,牌位就从门里送进取出。
方氏神龛多,一层层地置于几张长条形的香案上。方姓中除夭折的儿童外,凡男性去世后,牌位经过“点主”,即可送入宗祠中供奉。按方氏族规,女性牌位是不进祠堂的,只好放在自家老爷柜上供奉,一般人家的老爷柜兼作香案。江都方姓自明代宣德年间定居以后,人口繁衍,但方家祠堂的祖宗牌位并没有无限增加,没有出现爆满而达到放不下去的地步。原来方姓在这方面也有族规:在列祖列宗中除显要人物外,凡过了五服的高祖排位如发现已经无人来拜祭的话就要被请出祠堂了。这是根据过去的老说法:“五服内为亲,五服外亲尽”。
祠堂的前后正屋之间是一大天井,比平常人家的天井要大一些,地上舖的是正方形石块,这也许是姓方姓的缘故吧。大天井两旁各有个大厢轩,西厢轩是祠堂管理者的办公室兼卧室,东边是储放祭器与其他物品的地方,相当于仓库。
二、祠堂的主要功能及经费来源
祠堂的管理者相当于现在的主管会计,过去叫帐房,因有点文化,书法也拿得出手,故被人称之为帐房先生。方家祠堂的帐房除了管理祠堂外还兼管方氏其他公产,农忙后都要领人去方氏义田去收地租。地租是祠堂开销的主要来源。
祠堂的祭祀活动除了上面所说过的以外,方姓族人每年清明、冬至与除夕都要到自家祠堂来敬祖宗。一般说来,每到这三个日子之前,祠堂里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将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香案上摆放了祭器,供上水果,凡铜锡器都要檫得锃亮。每到祭日,来敬祖宗的方姓新老各房也都带来祭品供于自家的神龛前或排位前。
每逢旧历七月十五,祠堂都要请僧道尼在门前广场上举办盂兰会,为祖先超度亡灵。至晚,广场上就站满了来看拜忏和放焰口的人,此时围观者就不限方姓了,尤其是喜欢看热闹的小孩子来得多。
祠堂还有助贫任务,方家祠堂每年从冬至开始,都要从地租的收入中拨一部分钱来接济本姓中穷本家,对于上不起学的方姓子弟,也可到祠堂来领取学费。当然,这些祠堂的帐房是做不了主的,事先要经过方姓各房的头面人物研究决定名单。方家祠堂中那些打杂的人也姓方,安排他们进来是让他们混口饭吃。
祠堂又是方姓议事之处,据传当年方孝孺在行刑前因大骂朱棣不止而横遭敲牙割舌,其血滴于石,这就是后来的“血滴碑”。据传闻,“血滴碑”在阴雨天气中常常会出现血红色。光绪十年(),左宗棠奏请皇帝在明故宫特为此石碑建祠。年辛亥革命,“血滴碑”祠毁于兵燹,民国三年(),江都方姓在祠堂集中议事后决定由方斌等人出面赴南京呈请江苏民*长(省长)韩国均保护古迹,终于在原址上重建了个碑亭。现在此碑仍完好地立于雨花台东侧。这是江都方姓保护文物的成果。
三、方家祠堂里办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江都县衙门饬令仙女镇的镇绅就地筹建两所公学,因方家祠堂里为方姓子弟请过塾师,办过师塾,地点适中,门前有汪,此汪比扬州县学前面的泮池还大,笔者初入学时在此汪边洗过砚台与毛笔。祠堂门外与大汪之间的广场正好就成为了学校操场,于是就在方家祠堂里办起了仙女庙第二公学(堂),堂长就是家住关家巷的关朴,此公当时在江都镇威望很高,民国元年当选过仙女市议长,由他出面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而且总是一定能办好。开头入学的人数不是很多,普通人家的小孩读书还是习惯于被送进私塾,根据最初的招生数,第二公学也只能先办起两个小班,因此,学堂只租用了祠堂的部分房屋。那时方姓族人继续到祠堂来议事也不受影响,此时“忠文堂”三字的大匾额仍然悬于大厅之上,后进享堂的香案上照样排列着神龛。
民国3年(),仙女庙第二公学从方家祠堂迁至都天庙之南的文昌宫,名称改为江都县立第七高等小学后,方家祠堂门前的广场也不再是操场了,做小生意的就见缝插针,卖糖藕粥的、炸臭干的、吹糖人的等担子挑来了。唱香火戏可以在这里搭台,玩杂耍的也不时来此表演……
年新中国成立,祠堂被*府接收,方氏的宗法、宗族残余势力被扫出了祠堂,什么牌位之类一个都不见了,匾额也不知去向,方家祠堂成为仙女镇小学的一个分部,改建成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室。这时的祠堂归江都县文教局管理。没有两年,县*府在三井汪处建起了新的小学校舍,学生从祠堂迁出,方家祠堂就改办成文卫食堂,这个文卫食堂存在了很多年,是文教卫生系统职工的内部食堂。祠堂汪也被填平砌房造屋了,其中也有文教局的一排宿舍。
如今方家祠堂这地方,先后经过几次并无整体规划的拆建,早已面目全非,祠堂的形象一丝也看不出来了。
(修订于年10月)
作者简介:网名益中,或昊祖者,年出生于今江都市区,中学高级教师,曾从事高中英语教学近40年。退休后对地方文史发生了兴趣,现为江都文史专家之一。
益中先生
授权发布的作品
关于芒稻河的?段公案兼与扬州?利专家徐炳顺先?商榷
关于《淮水何时入江》答徐炳顺先生
谈芒稻河与扬州仙?镇的兴起发展之关系
晚谈清代以来江都县的分与合
谈“江都城”地理位置的变迁
论江都别名?川的是与?(上)
论江都别名?川的是与?(下)
束星北,爱因斯坦助手之谜(简篇)
我所知道的束星北先生的家世情况(简篇)
浅议“中国雷达之父”的说法
谈《仙女庙外科、妇科名医王海如》中的离奇
谈江都古城位置(修订稿)
略谈江都大桥镇别名“白沙”的是与非
闲谈江都大桥何时成为市镇
益中先生对有关大桥别名白沙问题的回复
谈大桥历史研究中的伪证
也谈《春江花月夜》中的白沙
唐代扬州开元寺究竟在何处?
白塔河并非明代开凿
关于大桥古名白沙之《证据》答顾仁兄(1)
略谈扬州古代长江沿岸线的变化
对顾仁先生《大桥古名是白沙》的回复(2)
关于对大桥白沙的看法再致吉先生
与文化历史专家*日祥论大桥白沙
谈某先生争论文章中对益中原话的又一次篡改
江都文史群不该成为造谣生事进行人身攻击的场所
谈参芪先生的大桥古镇曾名“白沙”的几个证据
益中丨江都县城文革杂忆
益中丨忆文革初期江都的中学教师“集训班”
益中丨在江都“五·七”干校的日子
益中丨忆“深挖‘5·16’反革命集团学习班”
益中丨江都方姓五百年姓旋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