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山海情玉泉营吊庄闽宁移民往事
TUhjnbcbe - 2021/2/14 19:33:00
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06043.html
宁夏漫记系列第二十一篇汤俊写于年1月很多年不看电视剧了,家乡的女同学杨静和我说,老汤你不妨看看最近热播的《山海情》吧,演的是贺兰山戈壁滩里的移民历史,剧中的”吊庄”不就在咱村子西边么。咱从小到大谁没去过吊庄,谁没几个吊庄移民的同学熟人,看了你一定会有感触。听了同学的建议,从网上当即找来资源,一口气看了四集,简直是欲罢不能。真的,太久没有看到这么精良接地气的电视剧了,里面的故事真实细腻,无论人物、对话、口音,还有那些历史事件,竟然如此亲切。贺兰山下,是我们熟悉的土地。那里有属于吊庄移民的家园,也是我的家园。这部不亚于《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再一次呈现了一代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热血和激情。作为和吊庄移民村”一水之隔”的邻居,在这篇文字里,我将用我的视角勾勒出电视剧更多未呈现出的细节。玉泉营——在那遥远的地方电视剧中,”玉泉营”这个地名出现了很多次,有玉泉营开发区,有玉泉营火车站。那么玉泉营究竟在哪?其实玉泉营在宁夏本地,从来都不是一个准确的地方,广义的概念,是指唐徕渠(*河支流)以西(我们当地人称西山,即贺兰山东麓台地),贺兰山以东,南至青铜峡市树新林场,北至永宁县*羊滩的大片区域,南北约二十公里,东西约十多公里,中间又以包兰铁路和沿山公路为界。西边的大部分地带以前曾是兰州*区的靶场,东侧基本可以说是无人区。宁夏的玉泉营是个很古老的地名,在明朝时期这里就是明*和蒙古鞑靼部落对峙的前沿,这里当时修了很多*事设施,长城,烽燧,兵营。明朝守*从牛首山和贺兰山衔接的灵武口开始,从南到北共有广武营、大坝营,甘城子营,玉泉营四大兵营,其中名声和规模最大的就是玉泉营。狭义的玉泉营,也不是一个单一的地方,以大的玉泉营概念为基础。在这片区域里,诞生了至少五六处以”玉泉营”命名的地方,具体分布在接壤的青铜峡市和永宁县境内:玉泉营火车站:位于贺兰山下青铜峡境内的包兰铁路边,电视剧镜头多次出现,现实真实存在,连站房和上世纪九十年代都一模一样,只是早已取消了客运,变得冷清。我在《绿皮火车》一文中写到过这个地方,记忆中,过了火车站房西边的铁路,曾经有一片洼地,长有很多沙枣树,夏天花开,清香沁脾,当时山下很多人去首府银川,都是半夜骑着自行车到玉泉营火车站坐车。玉泉营粮库:紧挨着玉泉营火车站北边的位置,西边不远就是宁夏境内南北大动脉包兰铁路。玉泉营粮库在本世纪以前一直承担着当地粮食统销统购重任,山下农民交公粮都得从山下长处跋涉,到这里来交,收购的公粮直接用火车拉走,年农业税取消后,粮库废弃。玉泉营村:位于青铜峡市邵岗镇最西南位置的自然村落。唐徕渠和双龙渠交汇处,风光旖旎,物阜民丰,一个历史传承非常深厚的村落,和古代的玉泉营有着千丝万缕的衣钵传承关系,在《山河入梦,记我的家乡邵岗》一文中我有详细叙述。玉泉营旧址:玉泉营村西北角,唐徕渠以西,西干渠以东,现在叶北公路北边的位置,上世纪九十年代残留着一座很大的土堆,上面有庙下面有洞,周围有残破的城墙拱卫,这里就是玉泉营兵营旧址,周围当时还住有很多居民,隶属于青铜峡市邵岗镇东方红村,记得是东方红十一队,当地人都亲切地管这个地方叫老营,历史上这里曾真实地发生过很多战事。连湖农场玉泉营分场:属于山下川区青铜峡市国营连湖农场分部,基本上位于玉泉营火车站东边及北边,这里出产的葡萄很有名。九十年代中期周围还发现了不少唐朝及汉朝的古墓。我在《宁夏国营连湖农场记事》一文有过描写。玉泉营农场:位于玉泉营火车站北侧10公里,隶属永宁县境内。贺兰山东麓,以东面的*河支流西干渠为界,西至贺兰山,全部是砂石化的戈壁滩,电视剧中提到的”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并无夸张,只有带刺的低矮荆棘才能生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进驻这片区域,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硬生生开辟出很多国营农场,在玉泉营一带就有北边的*羊滩农场、玉泉营农场,以及南端的莲湖农场玉泉营分场。这几个农场中,早先名气最大的是*羊滩农场,良田万亩,是农垦系统的龙头标杆。面积和规模较小的是玉泉营农场,现在发展最牛的是玉泉营农场,葡萄种植和红酒酿造在全国有名,*羊滩农场反而落寞,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山海情》里出现的玉泉营开发区办公地址,实际上是在南部山区的西吉县。电视剧中移民接待处周围树木森然,在那个年代,记忆中只有较为成熟的*羊滩农场场部才有那样一片树林,如果属实,应该是在*羊滩场部取的景。电视剧拉近了地理上的距离,譬如玉泉营开发区办事处(根据电视剧交代是借用国营玉泉营农场的办公用房)和玉泉营火车站,一个在最北端,一个在最南段,中间相距十多公里,当时只有一条特别糟糕的土路(电视剧里有体现),骑车也得俩仨小时,不可能说到就到。玉泉营开发区距离更近的应该是*羊滩火车站,编剧是为了相互统一,可以理解。吊庄——你所不知道的细节我们上面讲了玉泉营的地理位置,那么我们再来说说移民和吊庄的事。宁夏西部有两条大的并行*河支流(灌渠),均取水自青铜峡*河大坝,一条是唐徕渠,灌溉了宁夏平原三分之一的土地,另一条是西干渠,在唐徕渠西边不远,两条河流最近的地方就在我们村子西边的位置,只有几百米。西干渠海拔比唐徕渠高几十米,主要负责贺兰山东麓的国营农场和移民土地灌溉。是宁夏境内最长的水利灌区,古代曾是昊王渠,后来荒废。五六十年代自治区*府发动全区人民苦战大干,重新开通。西干渠的西边和东边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边绿树成荫,阡陌纵横,沃野千里,是赫赫有名的宁夏平原,西边则是茫茫戈壁,连绵沙丘,大西北的苍凉一览无余。西干渠西边除了历史上开发成型几个国营农场,覆盖住了那么星星点点的地方外,其它地方都一直在沉睡。继五六十年代的解放*战士和支边青年作为农场的第一批开拓者后,七八十年代从甘肃、陕西、宁夏南部山区的移民陆续来到这里,他们成为第二批开拓者。这个时候还没有移民的说法,一些国营农场周边的土地无力耕种,愿意以极低的价格承包给外人。本地人看不上,外地人觉得还能接受,渐渐来了一些人,当时*府在*策方面也给了很多支持,往日的无人区总算出现了农耕者的足迹。第二代开拓者在玉泉营地区最早进驻的地方是玉泉营火车站周边一带,和青铜峡市莲湖农场玉泉营分场接壤的地区,这就是今天的甘城子。早先是甘城子村,后来是甘城子乡,后来合并到山下的邵岗镇。我上初中时,班里有好几个操着山区口音的甘城子插班生,甘城子离我们邵岗中学远,那些甘城子的学生平时住校,周末回家,每次返校都带自己家里种的苹果,又香又甜又脆,馋的我们直流口水。这些孩子淳朴老实,刻苦进取,内心深处还有那么点小小自卑,我和其中的几位至今都保持着非常好的友谊。电视剧中马德宝和麦苗约会的那处烽火台,就在甘城子西边不远,我每次回去都会爬上去看看西边的贺兰山。玉泉营地区第三次移民浪潮是九零年代,是自上而下的*策式移民。这次移民拟定了准确的安置点,甘城子以北,玉泉营农场以南,南北10公里,东西3公里,西干渠以西,沿山公路(现在的国道)以东的这片地区,这就是有名的吊庄移民村,本地人叫”老回回村”,今日闽宁镇的前身。关于这段移民历史,《山海情》里讲的很具体,宁夏南部山区,俗称西海固地区,人类最不适合居住的地区之一,这里地处*土高原,常年干旱,生态脆弱,靠雨雪蓄水为生,群众生活极其贫困,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府从八十年代就实施移民扶贫工程,将西海固山区百姓,有组织有计划地安置到宁夏贺兰山东麓*河能延伸到地方。电视剧里当时移民来的时候,都是自己住地窝子,自己挣钱盖房。我个人记得当时*府都是给每户圈定了很小的”宅基地”,给每户盖有两间房,但是没有围墙。远远望去,一座座孤零零的小房子就矗立在戈壁深处的平原上,刮大风的时候,天地昏暗,特别凄凉。电视剧中讲吊庄的移民*策,原来老家的地和房子保留,新的移民点另外单独按照人口给田,这种叙述应该是对的。当时的地,也不是移民自己完全从零开发,记得*府都是是用推土机做了基本平整,田埂,农渠都有,不过非常粗糙简陋。即便是这样,条件还是非常艰苦,周边没有学校,医院,最大的问题是缺水,地里全是砂石,很难改良。尤其是沙尘暴,我们在平原上的人都感觉到恐怖,每年春天,一刮好几天,天昏地暗,眼睛都睁不开,风停了,屋子里全是一层细沙,西北的蚊子个头大,一叮一个大包。很多人受不住就跑了回去,这是人尽皆知的真事。留下的人要么就等着吃救急粮,要么到山下的镇子上打工。我们村北头的砖窑当时就有很多吊庄的移民跑来干活,我也在这个砖窑打过工,一起码过砖坯,和他们接触,相处极其融洽,他们还邀请我去他们那玩。当然,也有一些好逸恶劳的年轻人铤而走险,经常上玉泉营火车站和*羊滩火车站趴火车偷盗。过境包兰线的货运特别多,因为是单行线。为了避让,很多火车忽然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停在荒原深处,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到北边的银川偷窃,那一段时间银川到处都是丢自行车和摩托车的,附近农场也是损失惨重,当时社会治安也比较差,矛头都指向了吊庄移民。银川的司机一听乘客去吊庄,还是一口山区口音,根本不敢拉,怕不给钱。电视剧中马德福解释这些事说的很直白:他们也要生活!我个人特别理解这个,*府让我们移民,我们找不到活路,你让我们怎么活?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下面说说水的问题,前面提到了西干渠是专门为贺兰山东麓一带工农业供水的,玉泉营地区有好几处比较大的扬水泵站,其中一处就在邵岗镇营桥村西边,也就是现在的叶北公路南边,从西干渠起源,经过巨大水泵往上逐级提水,向西延伸的引水渠,高出地面几十米,因为越往西,地势越高,像一道游走的长龙飞架东西,一直到贺兰山深处。这样的扬水工程有很多处。在我记事时大概就修好了,上面提到的那条,专供莲湖农场玉泉营分厂和甘城子用水,我们村子西边正对着得也有一条,也是往西,专供吊庄、也就是现在的闽宁镇工农业用水。这处扬水站下的西干渠东边,堤坝上有个水利站的小院落,非常素净整洁,西干渠西边的泵站旁边有一户姓杨的人家,种菜养羊,怡然自乐,很有世外桃源的感觉。西干渠水流湍急,两侧十余米宽,深不可测,只能依靠水面上的铁锁渡船来往。九十年代中期年,我曾多次骑车去甘城子和吊庄游玩,只有南边的营桥和北边的宁化桥可以通行,后来在我们村子西边不远修了专门通吊庄的简易桥,我们叫”老回回桥”,很窄,只能供牲口车通过,我走过一次。南边的甘城子一带开发的早,移民来自五湖四海,胆子大,能吃苦,信息灵,苹果、葡萄等种植产业扶摇直上。北边的吊庄交通偏僻,四六不靠,开发的晚,当时甘城子已经明确由基础条件比较好的青铜峡市管辖,学校,卫生所,慢慢发展,逐渐成熟。北边的吊庄要啥没啥,赶个集还要到山下很远的永宁县李俊镇。当时也不清楚吊庄移民村谁来管、谁在管,可能是西吉县的派出机构和自治区以及永宁县相关部门多头管理,和地方融合性似乎不够,相关建设一直乏善可陈。至少在年前后,那片移民村连个像样的商店都没有。记得吊庄村部安装有超级大喇叭,每天下午都会放音乐放宁夏广播电台的节目,声音超级大,几十里外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这也可能是他们日常很少的娱乐方式之一。早先还有一个现象,吊庄移民是被动的*策性移民。宁夏这个地方,一把手变换比较频繁,加上移民地的条件确实不太成熟。宁夏本身就很穷,财*有限,历届*府都只是把”移民”工作看成短期的突击*绩去搞,总说形势一片大好,一说安置了多少多少人,实际留住了多少人,常住又有多少人,绝口不提。除了条件艰苦,最大的困扰来自和山区人民的文化冲突,本地的原生土著对来自西海固的移民骨子里是多少有点排斥,嫌贫爱富是人性的常态。口音不同,生活习俗,回汉民族不同,自始至终,吊庄移民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对他们的生活状态,本地人所知不多,更多的都是道听途说。那个时候,提起吊庄,平原上的人都把他们视作外来物种,我去吊庄闲逛,也常常被长者质疑:“跑去那里干啥,就不怕老山汉”。我记得第一次去吊庄那种紧张害怕的心情,相信吊庄人对当地人也有很深的戒备心理。有一次我在沿山公路上骑车,车胎爆了,最近的地方就是吊庄,没办法,只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求援,后来是村里一个好心的大叔帮我补的胎,他也没问我要钱,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是非常善良,现在想起来都很感动。闽宁——梦想照进现实年,福建和宁夏对口支援工作正式开启,终于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福建*府派来了干部、带来了技术和扶持资金,吊庄的发展建设迈入快车道。尤其是当年的福建省委副书记,现今的最高领导人亲自挂帅,几次到访和以及各种重视,吊庒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前的吊庄更名为闽宁村、后来升级为今天的宁夏第一镇:闽宁镇。水不缺了,电也有了,学校,医院,银行,一应俱全,经过土地改良,贺兰山下的葡萄涨势越来越好,掩映在国道和新开通的乌玛高速两侧的酒厂雨后春笋,地里的小麦玉米一年也比一年长的高、长的壮,更多的移民纷至沓来。毋庸置疑,刚开始来的那拨移民确实很苦,九十年代中期,我曾被邀请进过吊庄户的房间做过客,屋子里黑漆漆一片,除了床和锅灶外空荡荡一片。现在那一代移民的后人也都已经成人,对于往事,他们应该有更丰富和复杂的记忆。年10月,我再次回到故乡,专程又去吊庄(闽宁镇)探访,距离上次前来快20年了,这里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气象繁华,阔气的牌楼和宽敞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商业……很难相信曾经的*沙滩滩变成了金银滩。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农村的普遍性衰落,新兴的闽宁镇也不例外,所经之处,闽宁镇下辖的很多村庄都是大门紧闭。很多移民把家安置在了这里,但还是会选择去银川或者更大大城市打工,他们今后也肯定是在城市买房定居,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闽宁镇已经有了一定规模,贺兰山下旧貌换新颜,未来可期,产业丰富,这就是巨大的进步。不能否认,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电视剧肯定会美化一些东西,闽宁也好,吊庄也罢,现今也不是所有人都过上了好日子,深入地转一转,很多人家的居住情况,生活情况还是很艰难。在外人看来是吊庄移民克难奋进,不抛弃不放弃,是正能量,故事很励志,但是究竟吊庄本地移民怎么去看这段历史,可能还会有另一种解读。七岁时,我曾跟着爷爷和父亲去贺兰山下的玉泉营粮站交公粮,我们爷仨赶着驴车,半夜出发,越过唐徕渠和西干渠,那时天际稍稍发亮,我惊讶地发现眼前是那么一片辽阔的大地,连绵的沙丘,望不到尽头,到玉泉营粮库已经是旭日东升,我第一次看到铁路,第一次看到火车,很多人生的第一次。十多岁时,我喜欢骑着自行车在玉泉营的茫茫戈壁上漫无目的地漫游,远处的贺兰山近在咫尺,身边烽火台遗迹随处可见,粗粝的石子和未知的野草野花就那么千百年存在着、开着谢着,这是一片沉寂的土地——只有铁路西边解放*演习的隆隆炮声,方才提醒自己这里曾有过沉睡的历史。我当时产生过很强烈的感觉,这里一定会被唤醒,憧憬着未来这里座座城镇出现。后来果真如我判断的那样,甘城子、闽宁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现今每次回去,都会跑去玉泉营一带转一转,从玉泉营火车站到闽宁镇、玉泉营农场、*羊滩农场......一路前行,一路想着往事,尝尝地里的葡萄,爬上烽火台吹吹风,看着沿山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这是我的家乡,我热爱的地方!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汤俊ing

最强大的力量是人的内心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海情玉泉营吊庄闽宁移民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