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镇多宝塔即景(摄于年10月03日)
李俊镇集市即景(摄于年10月03日)
李俊镇北郊的四棵树(来自网络)
Part.01前世今生话李俊永宁县李俊镇今貌(网络)十一回老家探亲,按照早先拟定的行程,10月3日去李俊赶集是“任务清单”中的必选项。当天早晨七点多,刚起床,姐姐从吴忠打来电话。听说我要去李俊赶集,她叮嘱我一定要把七十岁的老父亲一并带上,说老父亲有好几年没去李俊赶集了,现在老了,也走不动了,怕是以后也没什么去的机会了,让我带去再转转。想一想,我又有多少年没去李俊了?快有二十五六年了吧。一九九四年我上高中后,好像就再没去过李俊。但是,小时候跟着爷爷、父亲,或独自去李俊赶集的往事历历在目。尽管去的次数并不多,关于李俊的记忆却一点不陌生。我能记得清每一条李俊的街巷,甚至是每个摊位,有时候能像过电影一样,把关于李俊的一景一物从脑海里完整“过”一遍。近年开通的小李公路(网络)小李公路两侧的港菜种植以前,从青铜峡市*府驻地小坝去李俊,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国道G,过叶盛后,从原永宁县仁存粮库附近的许*路(许桥-*羊滩)向西;一条是沿着青*公路(小坝--邵岗-*羊滩),在古光北边的丁字路口往东即是。总之,无论怎么走,都要绕一下,颇费周折,好在现在新修了两地点对点直达的小李(小坝-李俊)高等级公路,双向四车道,宽阔笔直,驾车半小时就能互通。这条公路的修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串联起了国营连湖农场以及原青铜峡瞿靖镇、叶盛镇、永宁县李俊镇交界的一些偏远村子,缩短了距离,改善了出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李俊镇街区布局图李俊镇是个古老悠久,底蕴深厚的特色小城镇,不仅仅是永宁县第一镇,也是宁夏川赫赫有名的集贸大镇。李俊镇,历史上一直称作李俊堡。是西北边塞屯田戌边堡寨之一,始建于公元年(明弘治4年),地名取自明朝曾驻扎此地的指挥使守将李俊。明朝初年,一部分败退大漠的蒙古鞑靼势力盘踞在贺兰山以西,亡我之心不死,屡次通过贺兰山灵武口等关隘对河套地区明朝实际控制领土进行袭扰。明*积极防御,在青铜峡峡口以北设大坝、陈俊、蒋鼎、玉泉、邵刚、林皋、李俊、望远等十多个兵营,兵营四周筑有*土城堡。一些兵营以当地守将的姓名命名,李俊堡即是如此。城内除驻扎一定数量的部队外,还有部分生活在里面的百姓。城堡以外,同族而居的村子多称作寨或者庄,如宁化寨、李庄等。据说李俊本人生的十分威武,是员悍将,多次独自率*或协同明*主帅与蒙古鞑靼部落迂回作战,为保卫边疆立下赫赫战功。除了本地一带,还指挥*队在今天的盐池花马池、中宁鸣沙、海原等地大败入侵敌*,受到弘治皇帝嘉奖。除了现今永宁的“李俊镇”,另有海原“李俊乡”,据说也是以李俊的名字来命名。*河+四大古渠穿境而过(网络)和瞿靖、叶升等将领去世后就葬身在本地,李俊后半生的事迹完全从从历史消失。也有一种说法是今天李俊镇现存的“多宝塔“和李俊的后世有着密切的关系。“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背山面河,四塞险固,李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乱频繁。经历了历代行*区划的反复变迁,现今李俊镇的版图和建制确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起先隶属宁夏宁朔县,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设“星火公社”,年改名“李俊公社”,年后划入永宁县。年改李俊乡,年正式建制为镇。东衔*河,西衔贺兰山,宁夏境内最古老的几条古渠:西干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穿境而过,奠定其农业发达的底子。另有味精、玛钢、柳编、加工、化肥等工业助力,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当地百姓富庶,生活殷实。李俊镇卫生院(网络)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李俊小学(网络)李俊镇*府所在地,地处东西向的许*公路与南北向的李银公路、小李公路三条主要交通干道交叉口。向北畅达永宁,银川,向东与吴忠、灵武一河相隔;向南与青铜峡一衣带水,往西去往玉泉营、*羊滩农场、闽宁镇以及内蒙阿左旗。区域路网密集,西有乌玛高速、G国道,东有京藏高速及G国道,因其交通便捷,历史深厚,集聚、辐射、带动区域优势相当明显。李俊镇的农贸市场远近闻名,为永宁、吴忠、青铜峡、灵武等县市交界地带人尽皆知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李俊镇的小镇建设起步于80年代中期,基本成型于90年代后期,年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年被国家列为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十八大以来以来,合村并镇的*策,赋予了李俊不同于周围其它乡镇人口凋零的宿命,镇里兴建了汉唐府邸等成规模小区,安居了周边侯寨、许桥等搬迁村民,人口规模不降反升。上世纪多米长,不足5米宽的街道马路逐步变成现在的四纵三横,总长近5公里,新建U型商业街发挥着全新活力。漫步小镇,高楼林立、风格不同,街区整洁,欣欣向荣。李俊镇曾有着永宁县一流的学堂,其中李俊中学是有着六十年办学历史的优质学校,金塔小学更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传承。年李俊中学因生源不足结束了办学使命,未免让人唏嘘。在其中学原址,*府将金塔小学、西邵小学、宁化小学、魏团小学合并,成立了全新的李俊小学。Part.02旧貌新颜话宝塔李俊塔,又称金塔、多宝塔初到李俊,当地熟人会告诉你来李俊必做三件事:游多宝塔、转农贸集市、赏四棵树。临近李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小镇西南角位置的一座高耸佛塔,位置醒目,隔着很远就能看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俊塔。李俊塔,又名金塔、多宝塔,是宁夏平原不多见的八角塔。目测塔高三十多米,是李俊镇最高的建筑,也是李俊的地标建筑。关于这座塔的来历至少有三种不同记载:一是据说当时的守将李俊本人崇佛,因此建了这座塔;二是记载这座塔修于李俊身后的一百年后,乃明万历二十四年所建(年);三是修建于西夏。西夏皇帝普遍信佛,曾在兴庆府周边下令敕建佛塔,其中就有北边贺兰县境内的宏佛塔和南边永宁县的李俊塔,两座古塔遥相对望。三种说法中,我个人倾向于最后一种,应该是西夏时期的建筑,远早于李俊正式建堡的年代。近年考古,在塔内也的确发现了带有很明显西夏建筑的手掌砖。如果西夏的说法属实,则李俊塔有着近乎千年的历史了。有塔必有寺,可以想象,历史上的李俊塔曾位于香火鼎盛的寺院内,历代战乱,寺院毁坏,只剩宝塔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有点千年一叹的落寞感。未修缮前的多宝塔周边还有住户(网络)周边拆迁完毕待修缮的多宝塔(网络)关于李俊塔,当代有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民间传闻,据说八十年代宝塔附近曾发现了地道和生锈的枪支,九十年代还发现了陨铁。该塔最早大概是土塔或者木塔,历代多次修缮,清朝时期就进行过三次大修,变成了今天的砖塔。解放前及解放后很长时间,李俊塔无人看护,塔身残破不堪。当地*府在年曾小范围地修缮过一次。大概是年,为美化环境,提升城镇品质,*府出大力气将宝塔重新翻新修缮,塔下的的居民全被部迁走,规划建设了簇然一新的金塔公园。九十年代初,和家里大人从邵刚方向来李俊赶集,过了东大沟不远,就能看到李俊塔。一旦看到这座塔,就知道李俊就要到了,心中一阵暗喜。记得当时的李俊塔周边全是挨挨挤挤的民房,东边隔着不远就是热闹非凡的李俊镇南北主街。有一次,我从一个巷口进去,凑到李俊塔前想一探究竟。当时的李俊塔周边是有墙围着的,不过有可以翻进去的豁口。翻进去,塔下脏乱的脚都没地方落,臭不可闻。向上仰望,塔看上去可真高,每层檐角都有铁片制作的风铃,锈迹斑斑,风吹过发出叮当的悦耳声,声音清脆。年修缮完毕的多宝塔(网络)远眺绿树环绕的多宝塔(网络)当时的的宝塔,底层向东开一个拱门,是可以钻进去的,从一层往上有个往上爬的梯子,黑咕隆咚,一个人没敢爬,很快就退了出来。这座名震古今的宝塔曾几何时成了被遗弃的对象。那种残破,脏乱差的模样,三十年后今天,我依旧深深记得。李俊能有历史上的辉煌,这座塔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生活在平原的老百姓,很多从出生到去世都没有见过佛塔,在他们心里这座塔有着非同一般的神圣意义。李俊塔就是李俊,李俊就是李俊塔,二者是紧紧渗透在一起的。倘若没有了这座塔,李俊还会是李俊么?李俊塔东侧的牌楼,对面是南北中心街。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走到了这座塔的跟前,周边的旧建筑早就不见踪影,新修了牌楼、广场、种植了各种树木,周围还有长廊和湖泊。当天人很少,也很安静。仔细端详,只是忽然觉得眼前的“新塔”并不高,塔身也没有印象中的那么大。塔的颜色和小时候也不一样了。昔日的古朴沧桑面貌荡然无存,只有那随风而响的风铃声,还和从前一样。Part.03游荡在李俊的集市李俊的集市·南北街(10月3日摄)李俊的集市·东西街(10月3日摄)赶集,是中国的古老民俗。何为“赶集”?乡僻之地,贸易有定期,及期卖者从四方前来,集于一定地点进行买卖,也叫赶场或者跟集。农业和集市贸易,是李俊的经济双引擎。李俊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集市,有着几百年历史,虽然几经沧桑,中间有过中断,但是集市贸易的传统却一直流传下来,现今的集期为每月阳历的逢3、6、9,这里面好像也有大集和小集的说头:小集中间隔两天,大集隔3天或月末月初的4天。每逢集日,四面八方的商客咸聚于此,平时安静的李俊街道变得人气满满,熙熙攘攘。李俊南北、东西主街上百货皆聚,应有尽有。人们三五成群,赶着毛驴车,骑着自行车从各处蜂拥而至。道远的天不亮就要出发,有的出卖自己家出产的产品,有的买进日常所需的东西,有的趁便约亲朋好友办些事,有的只是去看看热闹。同时,集市上也是很多十里八乡平时见不了面的亲朋相聚的地方。老亲们好久不见,赶集遇到了,一起找个没人的地方拉拉话,或是互相拉扯着你请我我请去吃碗凉皮/刀削面什么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但凡李俊镇集日,什么生意都没有“看自行车”更红火。沿着许*路南侧,从大东头到大西头,门脸房前面黑压压的全是自行车,足足有几千辆。看车人用绳索提前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每辆自行车收费两角。交接的时候车把上一个小号码牌,自己留存同样号码的纸牌,回头取车,一对就能对上。李俊农贸市场(年10月3日)上世纪的李俊镇集市,主要由南北街和东西街组成。逛的时候,先从南向北,走到差不多的位置向右可转往东西街。如果沿着南北街一直往北,尽头是一片空旷的场地,是畜禽交易市场。我曾多次随父亲来这里卖过羊羔和猪仔,也买过牲口。最有趣的是交易双方谈价格都不是明说,而是将手塞到一方袖子里,用指头“袖谈”。非常古老的协商方式。市场里也有一些掮客,就凭一张嘴皮子。从中说和,吃了上家吃下家,到处捞点油水,这类人挺招人烦的。东西街最东头往南,会拐进一个农贸市场,是年镇*府动员全镇群众以工代赈兴建的,占地足足有六十多亩。这里有物美价廉、种类繁多的各类商品,新鲜的蔬菜瓜果,活奔乱窜的鲜鱼家禽、服装鞋帽、日化用品。当然更有令人馋涎欲滴,念念不忘的美食:凉皮、凉粉、烩羊头、烩小吃、刀削面、饸饹面,穆斯林的油饼子和馓子.....每逢集市,从周边乡镇乃至银川、吴忠、灵武赶集的人三五成群,络绎不绝,只为享受那份热闹,更为一饱眼福和口福。那个时候,跟着大人赶集。多少要卖一些东西的,譬如我们孩子们削好的柳条子,一斤四五毛,每次都能卖个十多块。卖了柳条就是逛,饶有兴趣地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转来转去,尽管什么都不买,看到红火的场面心里就很兴奋。李俊农贸市场里的小吃摊(年10月3日)凉皮摊生意很好(年10月3日)中午,日上三竿,到了该吃肚子的时候了,一般情况是至少会去吃一碗凉皮,李俊的凉皮实在太好吃了,农贸市场里一排全是摊点,吃凉皮成了赶集的标配。除了凉皮,还有刀削面和烩小吃、羊杂汤、烩羊头等等特色小吃。但是每次去,最多只吃上一碗刀削面。有一次,父亲看到我对着别人碗里的烩羊头肉很馋的样子,问了好几家烩羊头的价格,最后还是放弃了,迄今我都没有吃到过李俊街上的烩羊头,成为一大憾事。当时社会风气不好,治安差,人们的防范意识也弱。李俊街上小偷横行,骗子出没,街溜子和地痞流氓招摇过市。几乎很少有赶集人不被偷过。我母亲有一次去李俊赶集,装在包里的三十块钱被小偷用刀片划破偷走了。母亲大中午回到家,坐在院子里哭了一下午,一连睡了好几天。那个时候三十块钱是一笔不大不小的数目,母亲伤心的那一幕,我到今天也忘不了,一想起来就心疼。街上的骗子更是神出*没,有的在商品上作假,有一年买年货,我在一个摊子上买糖,我尝到的是糖,买回家里才发现糖纸里面全变成了面团。更有各种易拉宝中奖、套圈的*把戏,不计其数,防不胜防。欺行霸市也有李俊集市的一大*瘤。有一次我和父亲赶集,父亲去北头的畜禽市场卖猪仔,让我独自去农贸市场的家禽区卖一只鹅,父亲叮嘱我少了四十不卖。当年我在这个位置卖过鹅(年10月3日)这是我一个人独自卖东西,当时我也就十三四岁,傻傻地站在市场一角,等着客户上门。这时候有个留着波浪头的大胖子凑了过来看了看,说这鹅三十他要了,我说不卖。他哈哈大笑,两眼都眯成了一条缝,声嘶力竭地冲我嚷嚷:“你这鹅不卖给我,我看谁敢买。“那天,他就一直在我身边晃悠,凡是和我打听价格的买主,他必用愤怒的眼神盯着对方恫吓,搞得根本无人问津。那天我定定地站在那里,一无所措,最后没办法,就只好三十块钱卖给他了,我去北边的市场找父亲,讲了经过,父亲一声没吭。后来,大概四五年后,我在中宁鸣沙镇打工,遇到李俊镇李庄的几个工友。和他们闲聊,他们才告诉我那个胖子是本地人,市场上的鹅都是被他垄断的,那个人姓名我早就忘了,只是那张满脸横肉的脸,我一直记得。一碗飘香的刀削面(年10月3日)声名在外的老马面馆(年10月3日)父亲钟情了几十年的饸饹臊子面李俊的刀削面很出香,吃的是香味,回忆的是乡愁,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不过现在的刀削面,形状和小时候完全不一样,记得以前都是椭圆状,现在是条状,我几乎看成了拉条子。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本地最负盛名的刀削面当属老马面馆,位于农贸市场西边的入口处,开了几十年,什么时候都是人满为患,卫生差,店面小,但是味道真宗,架不住客似云来。
在李俊本地人里,老马面馆名气大,但是口味不及旁边的“老王”。当天和老父亲闲逛,本来想去尝尝老马家的刀削面,老父亲却径直来了最东头的“小雷饹饹臊子面”,也只好陪着他。父亲告诉我,李俊街上的饸饹臊子面馆只有两家,这家也开了很多年头了。他每次来赶集,都会上他家吃碗饸饹臊子面。漫步在如今宽阔得有些不知所措的李俊中心街,身边人流稀疏,萧条冷清,尽管早就有心理预期,还是未免失望。现今赶集的人不多,买卖东西的人也少,街上的地摊彼此间隔了很远,不复当年人挨人摊挨摊的场景了。原来牛羊交易市场的位置,现在早就成了贵州人种港菜的基地。想一想现在的农业早就机械化,村里还有多少人会养牛养羊呢?李俊集市的基础设施建的越来越好了,到处一片祥和景象,但是人气却大不如从前,这可能也是所有中国农业小镇的普遍窘态。鲁迅在《故乡》里写道: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或许还可以加上一句,有了更好走的路,先前的路就少有人走了。Part.04心心念念的四棵树上世纪完好的四棵树(网络)李俊镇北侧的魏家湾子村北,李银公路旁边,有四棵粗细相同的银白杨,呈正方形布局,树与树间距均为8米的,树高20多米,直径超过一米。鼎盛时期树荫面积超过1亩。四棵树像四个巨人,拔地十来丈,腰围磨盘粗,霜皮一寸厚,凸起的根须像一条条巨蟒。一年年,树儿由绿变枯,由枯返青,诠释着四季冷暖和岁月轮回。关于“四棵树”的来历,有说是清康熙时期栽种,也有说是雍正时期,树龄大概年左右,但是当地人更愿意相信它的神话传说。这四棵树,故老相传是七仙女下凡种下的,一共种了七棵,被利益熏心的当地老财偷伐了三棵做梁柱,一下子触怒神灵,导致家里不断招祸。后得风水先生指点,老财主在剩下的四棵树下盖庙,捐财捐物,四季供奉,后来竟转危为安。一传十,十传百,当地百姓信以为真,纷纷前来烧香跪拜,祈福驱祸。现实的真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树下的小庙曾独居着一位叫做马玉梅的老太太。老太太在此默默地吃斋念佛,看护了四棵树三十多年。本世纪初的四棵树(网络)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二级古树在当地人的记忆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棵树还很苍劲挺拔,枝繁叶茂,枝头栖息着很多当地很难看到的珍禽,有着上百个雀巢鸦窝,百鸟齐鸣,响彻方圆十里,称得上小鸟的天堂。进入新世纪,古树渐显疲态,很多枝杈不再返青。年5月,宁夏平原的一场大风,导致四棵树种的一棵拦腰折断。相关部门对暂存的三棵树树冠进行大面积修剪,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以往绿荫蔽日的情景不复存在。从李俊集市出来,刻意驱车去看看如雷贯耳的四棵树,竟然车开过了没有注意到,后来还是经人指点才折返找到。第一眼大失所望,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地方,老态龙钟的枯树被铁栅栏围着,难辨死活,旁边空空荡荡,小庙空空,残破的不成样子。本世纪初的四棵树(网络)想象中的百年老树,气势磅礴地矗立在这方土地上,顶天立地,不知经历了沧桑巨变。却未曾想到,简陋突兀,毫无生气——这会是小时候*牵梦绕的“四棵树?”四棵树曾是当地多少人去往李俊的导向标,深埋着多少人无法割舍的深刻记忆。我在刚懂事时,就听说过李俊“四棵树”和七仙女的传说,一直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更离奇的说法,是四棵树都是有生命的,砍断了树枝,就会流出血来。还有人说四棵树叶子都是铁的,也叫铁树,说铁树开花什么的。如果树叶子都是铁的,那折一片树叶子是不是可以做勺子?各种穿凿附会的说法,赋予了“四棵树”的神秘色彩,成为很多当地百姓心中的神树,有病求的药吃上就好了。有病有灾都会悄悄来祭拜,树上更被系了很多祈福的红布条。曾守候了四棵树几十年的马玉梅老人(网络)围着古树,转了一圈,想象着当年四棵树开庙会时人山人海的场面,想象着夜幕降临,庙前依旧唱着大戏奇妙情景。银白杨的一般寿命不超过年,这几株古树都是年以上,为何能突破生命极限至今成迷。但是,我们知道,只要是生命,有生就有灭。树和人一样,都摆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四棵树逐渐枯萎死亡,如今只剩两棵还活着。它们不是因为缺水缺养分,而是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人为保护的意义终究只能是无济于事,只能目睹它们的消亡。Part.05多余的素材塞上秋来风景异我们这次来李俊赶集,本意只是来逛逛,了了心愿,没有什么可买的东西。就是吃了一碗饸饹面,买了一点糖炒栗子而已。离开的时候,我想去看看我的初中同学杨志东,他是下桥人,在李俊生活工作了很多年。初中毕业后,杨志东考取高中没有报道,家境不好,毅然选择到李俊学修摩托车。白手起家,最后开了自己的“杨志东摩托维修部”。很有一些名气。憋着一口气,一个猛子扎了三十年,很佩服他的毅力。成功都是熬出来的,有梦想在哪都有实现的舞台。集市上,农贸市场卖耗子药的摊子还在,一些记忆中的店铺也还都开着。记得那时候,在农贸市场附近还有一家书店,我还咬着牙从里面买过一本《九指神丐洪七公》,现在也早就没了踪影。我的祖祖辈辈们都曾来李俊赶过集,我踩着他们走过的足迹。但是,我知道,我可能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刻意来光临这个地方了。我的后代们,我姐姐弟弟们的孩子们都将去往大城市,他们是断然不会留恋这个地方。多少的往事,幸福的,快乐的,痛苦的,忧伤的,饱经世故的沧桑,可笑的少不更事,此刻一下子都变得风轻云淡。此心安处是故乡,我圆了故地重游的梦,心情愉悦。李俊的宝塔会一直那么守望者,李俊的集市也会一直继续有着,四棵树的传说也会继续……无论刮风、下雨、飘雪,就那么一直有着,留下多少说也说不清的岁月故事,定格了多少人缠绵悱恻的往事回忆。汤俊ing惬听风吟·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