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渠口堡当代移民记
TUhjnbcbe - 2021/2/4 3:43:00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pf.39.net/bdfyy/bdfal/161211/5112763.html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内容

渠口堡位于中宁县西北部,东临*河,西至贺兰山南支脉的明长城,南和枣园堡相邻,北与广武接壤。

历史上的渠口堡一直被视为边防要塞,*河重镇。

为抵御外侵,明正统九年(公元年),在渠口堡地区的古城墙处修筑边墩十八座,其中包括现存的渠口堡墩。

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年),建造了渠口堡,堡子建造前地名不详,建造后因先前有一条从此处开口引*河水到广武营的"石灰渠"而取名为"渠口"。

年,渠口堡乡改为渠口人民公社,辖枣园、铁桶、渠口、广武等管理区。

也正是这一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中宁县组织十万大*开挖的长85公里流经渠口堡西山的跃进渠通水。

这两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使渠口堡成为当代的移民之地。

渠口堡农场成立与浙江支宁青年

跃进渠开挖通水,唤醒了沉睡着的渠口堡西山的亘古荒原。

年10月,自治区*委决定,在渠口人民公社境内二级阶地的平塘建立国营渠口堡农场。

中宁县委抽调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李向川、副县长蒋发隆带领17名干部组成"国营渠口堡农场筹建处",场部规划建在包兰铁路以东的跃进渠旁。

农场第一批职工是从中宁县各乡抽调名年来自浙江的支宁青年。

当时粮食短缺,无房可居,条件非常艰苦,中宁县给每人带了三个月的口粮,自治区农垦局调拨了30顶帐篷,帐篷不够住,只能自己动手挖地窝子。

第一批名浙江支宁青年的抽调安置工作在年底前基本完成。

年初,筹建处先后从北大荒农垦,大、中专学校,区内农场调入多名复转*人、农业技术人员、拖拉机手,带领支宁青年在跃进渠以东的荒原中筑路修渠,开荒造田。

当年开荒多亩,种上了小麦与秋粮。

下半年以队为单位自建住房,这些房屋大都是用土坯垒起的连排窖洞,也称"干打垒",年底前职工家属分期搬进了住房。

年5月,自治区*委决定,撤销渠口人民公社,将公社所属的渠口大队,铁桶一、二大队,及中宁鸣沙公社所辖的硝磺滩大队共计16个生产队,26个自然村的户,人,2、4万亩耕地整体移交给渠口堡农场筹建处。

年6月1日,国营渠口堡农场正式成立。

至此,农场共有人口人,职工名,土地总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3万余亩,下设三个作业站,十八个生产队及三个专业队。

国营渠口堡农场建场恰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而当时的中宁县又是闹饥荒的重灾区,农场虽有救饥粮供给,但标准极低,职工家属吃不饱,穿不暖,加之浙江青年不适应北方气候和生活习惯,建场时的名支宁青年陆续返回原籍,坚持留在农场的也只有一少部分。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与库区移民

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年大坝建成蓄水。设计规划库区水域面积平方公里,淹没耕地6.56万亩,移民2万人。移交给渠口堡农场的渠口、铁桶、硝磺滩大队都在青铜峡库区淹没区之内。

渠口堡农场除开发建设平塘、红崖新灌区外,又担当起了安置库区移民的重任。

移民工作从年开始至年结束,共搬迁安置移民户,人。其中场内安置户,人。场外安置户,人。

农场自年开始,先搬迁渠口堡老街,硝磺滩,郭家大湾,周家营子,上拜滩陈家闸部分人口到农场山上的各生产队插队安置,并在与广武相邻的地界处组建安置队(十队),在渠口堡墩旁组建五队进行整体安置。

经过几年的努力,场内安置库区移民多人。

年底,经自治区批准,农垦局协调,渠口堡农场三站下辖的渠口老街两个生产队、一站下辖的湾滩、张家滩生产队,共户,人整体迁往灵武市的灵武农场,插花安置在四个作业站的各生产队。

三站下辖的郭家大湾、董家山嘴子两个生产队的98户,人整体迁往青铜峡市的连湖农场,插花安置在了各生产队。

灵武、连湖是宁夏建场最早的农场,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比较好,搬迁过去的移民生活和工资待遇有所提高,因而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产和经济建设之中。

年12月,"国营渠口堡农场"更名为"国营渠口农场"。

到年,农场自然人口增长恢复到了建场初期的多人,加之青铜峡大坝蓄水发电,山下1.5万亩耕地被淹没,农场出现了生活、生产经营不堪负重的局面。

为缓解农场压力,保障库区移民生活,年初,自治区*委决定,由渠口农场*委书记李英选带领一批管理、技术干部,从农场各生产队抽调户,名职工家属迁往石嘴山市的简泉农场。

简泉农场原是劳改就业农场,由于刑满就业人员落实*策陆续遣返原籍,农场的土地、资产闲置。

鉴于这种情况自治区决定将该场整体划归宁夏农垦局管理。

当时移民到农场最大的困难是住房紧张,一户只能分一间房,人口少的两户一间,实在没房住就住马厩和养殖场的饲料房。后来生活条件逐步好转,移民大都也能安心生活和生产。到年11月,经自治区批准,简泉农场的七、八、九三个生产队,与驻在永宁*羊滩火车站以东的兰州*区二十师农场进行土地置换,组建了国营玉泉营农场。

来到玉泉营农场的近千名职工家属中百分之八十是渠口农场迁出的二次乃至三次库区移民。

七十年代,渠口农场在*委书记、场长张立志的带领下,加快了农田基本建设的步伐。

山上的平塘、红崖灌区主要是开荒扩大耕地,山下的重点是将铁桶灌区1万亩沒被淹没的零散耕地改造为标准化农田。

经过五年奋战,耕地恢复到建场时的3万多亩。

在这种情况下,经农垦局批准,年后,从内地省份招收了1名社会青年充实到农场各基层单位。

其间还接收安置了名银川知识青年,30名中宁城镇知识青年。

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渠口农场既是移民接收区,也是移民迁出地,人口一直在减与增之中变动,八十年代初农场人口和职工队伍才趋于稳定。

太阳梁开发与生态移民

渠口农场境内,在跃进渠以西跨过包兰铁路有50多平方公里的荒原,九十年代前一直是农场的牧场。

2年,自治区*府批准将这片三级阶地进行开发利用,作为宁南山区生态移民安置区。

2年5月,渠口农场成立了以时任场长王保安挂帅的太阳梁生态移民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5年8月调整为太阳梁生态移民管理委员会。

指挥部首先在农场内为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的移民建设住房,安排耕地,3年6月来自原州区、隆德县、泾源县的户,0人,插花安置在了农场的四个农业队、两个园艺队。

从2年5月开始,太阳梁生态移民工程指挥部集中人力和机械,在跃进渠边的太阳梁修建扬水泵站一座,铺设输水主干渠15.3公里,平整耕地1.5万亩,建成5个居民村及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

5年5月,6年9月来自原州区、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的户,名移民,分二批搬迁至太阳梁生态移民安置区的5个行*村,到9年完成了第一期开发任务,共安置生态移民户,人。

在完成一期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的基础上,自治区决定,加大太阳梁生态移民安置区项目工程开发建设的力度,争取安置更多的生态移民。

渠口农场太阳梁生态移民管委会,按照项目开发工程的规划,在增大扬水泵站扬水能力的同时,延长了输水主干渠的辅设,平整耕地2.9万亩,建设移民村两个及配套的管委会办公楼、学校、医院,硬化了连接外界及村村通道路,搬迁安置移民户,01人。

在自治区发改委和农垦局的领导支持下,渠口农场太阳梁生态移民管委会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共开发平整耕地4.4万亩,建成7个行*移民村,安置生态移民户,人(回族占50.7%),这些移民均来自原州区、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部分乡镇的自然村组。

年7月,太阳梁生态移民安置区由渠口农场整体移交给中宁县*府管理,年2月14日经自治区*府批准设立"太阳梁乡”。

古老的渠口堡虽已淹没在青铜峡水库湿地之中,但在其境内的荒漠之中开发孕育出了生机勃勃的渠口农场和太阳梁乡。

今日的渠口地区居住着3万多回汉儿女,库区和生态移民共同耕耘守护着年青而又美丽的新家园。国道穿过的渠口农场场部经过60年的发展,已成为*河金岸重镇,这里楼房林立,商铺众多,车来人往,贸易活跃,其繁华程度远远胜过昔日的渠口堡。

文章作者系自治区农垦局退休干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渠口堡当代移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