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60年,旱塬变绿洲的奇迹是如何实现的
TUhjnbcbe - 2021/1/5 18:17:00

宁夏水利辉煌

60年

宁夏自古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秦渠、汉渠、唐徕渠、惠农渠等古渠流润至今,宁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开发史。

宁东供水工程金水源泵站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支持下,历届自治区*委、*府始终高度重视水利事业,领导全区各族人民对旧渠道进行大规模改造整治,水利设施条件大为改善。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水利事业迅猛发展,先后建成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创造了“旱塬变绿洲”的奇迹,造就了“十大新天府”的盛景。

彭阳县梯田层层叠叠

*的十八大以来,在不断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宁夏水利转向以系统治理为主,以保障水安全为目标,加快治水理念、治水方式、治水路径向现代化转变,大力推进“六大水利”建设,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响新时代*河保卫战,初步建立起统筹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自治区成立以来的60年,是盛世治水、铸就辉煌的60年。塞上儿女不忘初心,实干兴水,谱写了一曲创新发展的奋斗赞歌。

工程水利

搭建发展生命脉络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水利工程建设始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业。

长山头渡槽

自治区成立后,全区人民和广大水利工作者砥砺奋进,建成了青铜峡水利枢纽、西干渠、跃进渠、山区水库等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宁夏水利工程建设进入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先后建成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红寺堡扬水、沙坡头水利枢纽、宁东供水工程、*河综合治理工程等一大批事关自治区发展大局和民生改善的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灌溉、供水、防洪、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体系,构建了“山川统筹、南北调剂、丰枯补给”的水网体系,显著提升了水资源调控保障能力,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唐正闸

资源水利

集约利用绿色发展

宁夏是全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之一,全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干旱少雨,资源性、结构性、工程性缺水是宁夏最大的区情,当地水资源量少质差,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大,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主要依赖限量分配的*河水资源。

青铜峡水利枢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之受*河来水持续偏枯、人口增加影响,各业供用水矛盾日益突出。为破解水资源制约瓶颈,宁夏率先在全国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以水权转换为突破口,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保证了自治区发展用水。

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坚持节水优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三条红线”,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落实项目和用水“双限批”,实施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增效、城市节水普及、全民节水文明“四大节水行动”,以用水方式转变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走出了一条富有宁夏特色的节水之路,以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已建成的中庄水库航拍图

民生水利

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来,宁夏掀起千*万马、大干水利的建设高潮。

年后,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实施城乡饮水安全,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构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民生水利发展红利。

管道输送甜水来

城乡饮水安全项目让百万群众饮水实现了从“喝井窖水”到“喝上自来水”的历史转变。农田水利建设解决了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打牢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利基础。防洪抗旱减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基本形成了“导、拦、滞、泄”为一体的防洪减灾体系,战胜了多次严重干旱。水库移民坚持以移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逐步实现了灌溉不再难,出门水泥路,清新进家园。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生态水利

构建西部生态屏障

宁夏三面环沙,干旱少雨,缺林少绿,自然生态环境脆弱。自治区成立后,长期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不懈推进。

新世纪以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宁夏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建设艾依河为标志,各地深入推进河湖湿地水生态修复,恢复河湖湿地万亩,打造了绿色、宜居的环境。

*河母亲润泽宁夏

*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河宁夏段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Ⅲ类以上,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86.7%,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智慧水利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60年来,历届厅*委在水利改革发展中顺势而为,不断应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助推水利事业发展。

桃山引水工程调蓄水库——桃山水库

*的十八大以来,在水利信息化、科技创新、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全区水利转型升级发展和构建水安全体系提供了信息化和科技支撑。5年共开展科技部、水利部、自治区水利科技项目65项(获省部级奖11项),为重大水利决策、工程设计及管理等提供了依据。加大水利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开展灌溉测控一体化技术、精量灌溉、格栅和格宾等15项重大技术推广,取得专利3项,大力实施引*灌区高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重大专项,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促成耐特菲姆、潞碧垦等国际先进节水设备公司落户宁夏。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大力推进信息水利建设,“云、网、端、台”基础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水利态势初步形成,带动基础设施水网加快升级、调控能力持续提高,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信息水利基本进入初步融合的发展新阶段,走出了宁夏特色的水利信息化发展之路。

法治水利

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吸收多年灌溉管理和水利工程维修制度基础上,推进依法治水进程,实现了法制水利到法治水利的历史性转变。

汉惠渠段宁夏平原

年后,自治区结合实际,颁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引*灌区水利管理试行办法》,规范了灌区管理和水费征收,为改善灌排条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保证农业不断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以《水法》颁布为标志,自治区水利事业走上了法制轨道,制定出台《宁夏实施〈水法〉办法》等6部地方性法规,地方水利立法成效显著。

固海扬水泉眼山泵站

*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法治*府建设和依法行*,先后颁布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农田水利条例〉办法》等6部地方性法律和*府规章及多项规范性制度,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水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水文化

古渠流润光耀世界

宁夏引*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天赐大河,水脉传承。依托悠久璀璨的水利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年10月,宁夏水利厅*委启动了宁夏引*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年10月10日,宁夏引*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不仅填补了宁夏“申遗”空白,更向世界亮出了宁夏“金”字名片。国际灌排委员会专家盛赞:宁夏引*古灌区是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卓越成就。与长城一样,是秦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

来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60年,旱塬变绿洲的奇迹是如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