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响应国家政策退耕还湿,政府给予我补偿,我满意得很,心里热乎乎的。”5月26日上午,在青铜峡市青铜峡镇一间出租屋里,78岁的马玉兰精神矍铄,满脸笑容,她紧紧抓着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干部朱锐的手,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我从心里头感激共产党。”
马玉兰所言的“退耕还湿”,是指上世纪80年代初期她和家人在黄河塔对岸开垦的多亩河滩地。如今,那里已经全部恢复成为湿地。
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上游青铜峡市和中宁县之间,总面积.99平方公里,是迄今宁夏最大的一片生态湿地。巍峨的山脊、宽阔的水域、肥沃的河滩、摇曳的芦苇,还有蜿蜒流淌的母亲河,山水林田湖草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充满了诗情画意。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日益好转,湿地繁衍生息的动植物种类及数量逐年增多,终年有数十万只鸟儿在这里栖息觅食,迁徙时期候鸟最多可达上百万只;宁夏出现的多种鸟类,有多种都栖息于此,素有“西北第二大鸟岛”之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需要保护,也需要发展,但是在开发利用中,怎样发展,又该如何发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有附近群众到库区湿地围堰造田,挖塘养鱼,马玉兰就是其中一个。
过度改造自然暂时满足了人类需求,但破坏了自然。
开荒之后,频繁的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保护区原有的环境,水面小了,水草少了,候鸟不来了,留鸟也迁走了,于是出现了库区“鸟岛不见鸟”的骇人景象。
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
眼看着大自然在一天天羸弱衰老,怎么办?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别无他途,必须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尽快恢复湿地原貌,守护好母亲河!
为了守护好这份大自然对宁夏人民最深情的馈赠,年成立了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环保局管理,因为没有解决保护区土地问题,管护成效并不明显。年4月4日,自治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对划定保护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无条件收回,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发包。同年9月,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成立,库区退耕还湿工作拉开序幕。
大部分承包户服从大局,很快退耕,但他们希望能够尽快获得相应补偿,于是部分原始承包大户到相关部门开始上访。
“从年开始,陆续有涉地群众就补偿问题上访,尤其是从年6月份起,信访局每个星期都会接待大批库区涉退来访群众。”原青铜峡市信访督办局局长官振华接访过很多上访群众,他说,因为涉及人多,涉地面积大,有些群众反复上访,库区退耕还湿问题成为全区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