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支教团和学生们合影留念。
新华社银川9月20日电(记者艾福梅、谢建雯、张亮)当许多同龄人忙着在大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时,29岁的杨轲抛开都市繁华和高薪工作,选择奔赴中国西北农村,在泥土中、田埂上播种未来。
“回农村服务基层对我来说是个成熟的决定。教育改变了我,而我想改变农村。”这位“90后”选调生说。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开始实施选调生计划,每年从各大高校择优选取毕业生派驻基层工作,助力国家发展,同时培养年轻干部。作为人才引进的“洼地”,宁夏自年重新启动选调生招录到年底,共有名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其中硕士和博士占到30%。这些高学历、高素质新鲜血液给乡村发展带来不少想法和活力。
杨轲从小在宁夏南部的一个贫困小山村长大,靠着勤奋学习走出大山,并在去年8月获得南开大学公共政策专业的硕士学位。
杨轲给孩子们讲《大学展望》课。
此前,为减轻家庭负担,他曾创过业,也在一些互联网企业实习过。丰富的工作经历和优秀的学业能力本可以让他在大城市扎根,但他内心深处总想着反哺乡村。毕业前,他在社会实践中到西藏一街道办实习了一个月,更坚定了自己服务基层的决心。
“我感觉我的性格和基层更匹配,因为待在那里很舒服,和群众聊天也很亲切。”杨轲说。
为弥补选调生“不缺学历缺经历”的劣势,宁夏要求所有选调生先到乡镇工作两年,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参与基层治理。杨轲就被安排在距青铜峡市区30多公里的同兴村脱贫攻坚前线。
同兴村是个贫困移民村,至今仍有许多群众挣扎在贫困线下。杨轲去年12月驻村,在挨家挨户调研时发现,城里孩子忙着上各种补习班,村里娃却因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匮乏,很难在课堂外学习进步。“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一种关键手段,知识才能改变农村娃的命运。”他说。
当年寒假,杨轲在自己村部的办公室里开设了寒假补习班,免费为40余名高年级学生辅导数理化英。孩子们每天都自带板凳早早等候在“教室”外。“寒假补习班一直开到年三十,那些天我白天上班,晚上授课,9点以后吃晚饭是常事。”杨轲说。
今年暑假,在上级部门和母校的支持下,杨轲把补习班开在了当地的一所小学,把师资队伍扩大至12人,也把同兴村变成了南开大学的一个长期支教点。短短一周,补习班就吸引多名本村和周边村子的学生前来报名。
为保证支教团和学生安全,杨轲把“家”搬到了学校。在做安保的同时,他也是一名“兼职教师”,专门抽空为学生讲授一门课——“大学展望”。“农村娃家庭条件差、底子薄,大多很自卑。我让他们描绘大学生活就是要给他们希望,鼓励他们为美好的将来努力学习。”杨轲说。
“有时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