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北魏史的人,都知道名将刁雍。刁雍是河北盐山县人,能征善战,勇冠三军,军功累积至征南将军。刁雍还是北魏名将中寿命最长的将军之一,活了九十五岁,在那个年月实属不容易了。刁雍还有一个之最,是笃信佛教,并且还著佛书,留有《教诫》二十余篇用以训导自己的子孙后代以外,至今为佛门重典。以上所述的这些并非刁雍将军最大的特长。刁雍最大的特长是用木船在黄河运输粮草,这在黄河上游水运史上是属于首创的。那么他是如何运送的,请听笔者细细道来。
公元年夏天,在今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之间的黄河河面上,出现了一支相当奇特的船队。这支船队全部是由两船并联而成的“舫”所组成。总数达一百艘之多。舫上满载着粮食。由于是顺流而下,每艘舫上只有水手10人,轮流掌舵而行。
这支船队就是由北魏名将刁雍组织的,其任务是由薄骨律镇(今宁夏青铜峡市境内)向沃野镇(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内)运送军粮。由于这次运输组织得相当成功,从而使北魏皇帝拓跋焘相当满意。除对刁雍大加褒奖外,并明令规定“永以为式”。
北魏皇帝拓跋焘所以如此看重这次运输,是有原因的:北魏当时的国都在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市,并将其周围划定为“畿内”地区。为了拱卫国都,在其北面,由东到西还设有怀荒、柔玄、抚冥和沃野等军镇。其中,沃野镇地处要冲,最为紧要,驻兵也较多。为了保证军需物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年诏令高平、安定、统万和薄骨律四镇要向沃野镇供应军粮50口万斛,并要四镇出牛车五千辆运送。当时驻于薄骨律镇的总统诸军将军恰是刁雍。
当他接到这个诏令后,深感不妥。因为他知道,由薄骨律至沃野八百里,道路都是深黄沙,轻车尚难通行,重车势必发生陷带。因此,按他计算,每辆牛车假定载粮20斛的话,五千辆车一次可运10万斛。再加粮在河西,中途需搬运过黄河。这样,每运一次约需百日,一年只能运上两次,50万斛粮食就得运上三年,这对农耕影响太大。
为此,他上表奏太武帝拓跋焘,陈请改变运送方法。他建议在黄河之滨的牵屯山造船艘,二船组为一舫,每载粮两千斛。这样,一次可运20万解。水上航行五天,再加陆地倒运,每60天即可往返一次。50万解粮食,一年即可运完。省人、省牛,又不影响农耕。
太武帝拓跋焘看到这个奏报后,不仅当即批准,慰勉有加,而且明确规定刁雍负责指导造船和组织百名水手航行。至于陆地倒运则责成统万镇负责承担。
刁雍接到诏令后,经过实地细致的考察,严谨的设计,最终在牵屯山(今宁夏六盘山北)就近伐木,又通过清水河把木料运到黄河岸边,就地造船二百只,顺利完成了上文所提到首次军粮的运输。当然了这次首创河运的成功离不开太武帝拓跋焘对刁雍的信赖,曾允许他“有可以便国利民者,动静以闻”,所以刁雍才能够大胆实践,应该说这是这次军粮运输成功的根本原因,但另一个成功的原因当然是刁雍的明敏多智了。读者你怎么认为呢,欢迎留言交流。
魏都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