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着很多大大小小的战略要地,如著名的山海关、燕云十六州、河套平原等等。
其中,河套平原自秦朝以来就被视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一个被历朝历代都十分珍视的区域,但是这样一个战略要地在明帝国的手中却变成了烫手山芋。
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河套平原到底有多重要呢?
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与巴彦淖尔盟南部,是由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在几字形的黄河湾。河套指的就是黄河“几”字弯及其周边流域。
河套平原总面积大约是平方公里,海拔在米左右,下辖地区一般分为“西套”与“东套”,分别是指宁夏地区与内蒙古地区。
其中“东套”又分为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狼山、银川平原、大青山以南土默川平原的“前套”,与巴彦高勒、西山咀之间巴彦淖尔平原的“后套”,因而此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黄河灌溉之利。
除了具备优越的土壤条件外,河套平原的农业资源潜力很大,该地区周围有着一系列的煤炭基地、青铜峡与三盛公二大电站,如此一来,便保证了农业基地的能源供应。
此外,河套平原周边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工业中心都可以为农副产品提供进一步加工的基地,为河套平原建成稳定的商品基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秦汉以来,河套平原便一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膏壤殖谷、吁陌纵横、牛马布野、人民织盛”的繁庶之地。
历经我国两千余年的漫长历史,河套平原不仅是宁夏与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业区,还是遐迩闻名的“塞上粮仓”。
此外,河套平原地区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迹遍布,可谓是誉蜚中外。
这里不仅有著名的氏族社会时期的石棺古墓葬、有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由大将蒙恬负责修筑的古长城、有汉代古城的多处遗址,还有清代的文字石刻、傅作义所修建的“塞上新舍”等等。
河套平原的历史发展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河套平原虽然偏居一隅,但是却深度参与到了我国的古代文明史中。
河套平原历史非常悠久,根据对文物古迹的考证可知,早在旧石器时代“河套人”便在这里繁衍生息,世代生存。
在周朝之前,河套平原属于夏朝人后裔河宗氏族生活的区域,进入战国时期后,河套平原成为了多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经过几百年的厮杀被匈奴所牢牢掌控。
但是赵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打破了眼前的这一切,他成功把该地区的版图延伸到了阴山山脉。
为了防止匈奴卷土重来,赵武灵王还修筑长城,向西直到高阙,使得整个河套平原全部纳入赵国的统治范围之中,并设立了云中郡、雁门郡、代郡,推动了河套平原的发展。
赵武灵王
之后秦始皇一统天下,对匈奴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派将军领兵将匈奴逐出河套,设立了两郡,并将3万将士派去到河套戍边。
但是这一切到了秦末又被彻底改变,秦朝短命,秦末时期天下大乱,在农民军起义的浪潮中,河套平原被匈奴所复有。
西汉时期,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充实,为反击匈奴奠定了充实的经济基础。
在马邑之谋后,汉武帝派卫青对匈奴进行全面进攻,之后又经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与漠南之战这三大关键性战役后,汉朝成功占领“河间”,也就是河套平原。
抗击匈奴
为了推动河套平原的发展,汉武帝听从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在这里先后设立了朔方郡、五原郡、西河郡、云中郡以及定襄郡,还在郡下设县,其数目可以达到90个之多。
此后,河套地区的版图一再扩大,延伸至了上郡的北部与北地,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农业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快速繁荣。
之后,到了王莽时期,朝廷采用羞辱性的外交举措,使得西汉朝廷与匈奴的关系一度恶化。
在交战数次后,河套平原又重新为匈奴所占领,再加上当时的汉朝出于一些原因而不得不放弃河套平原这个烫手的山芋,因而在这一时期,河套地区的发展转入低谷,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抗击匈奴
就这样一直到匈奴内部出现大分裂,其中南匈奴归附于汉朝,这才顺利将河套平原收回。
二十余年后,为了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汉朝君王下令派遣窦固等人兵分四路,出击北匈奴,使其遭到致命打击而不得不辗转西迁。
至此,河套平原又重新恢复了和平安定,在汉朝历代君王的统治下,河套地区经济开发再次出现了高潮,文化也更加繁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多个政权,河套平原也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此后,从唐朝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河套平原经过了不断的波动,其内涵更为清晰,农业、畜牧业也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总的来看,历朝历代,河套平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唯独在明帝国手里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这是为什么呢?
明帝国的河套平原
在明朝,无论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是明成祖朱棣,都保持着对河套平原地区的控制。
但是到了洪熙与宣德年间,朱祁镇对西北边防无所作为,在此情况下,蒙古各部纷纷南下侵扰,同时从多个方向入寇边境,并逐渐定居下来,使得明朝在北部的防线不断内缩,北部的防御系统受损。
对此,明英宗朱祁镇并未从内部寻找办法,而是听从了大太监的唆使,在完全没有能力防御与反击的情况下,派兵向边境进攻,最终被打得大败,朱祁镇也被瓦剌人所俘虏。
朱祁镇
之后明代宗朱祁钰与于谦取得首都保卫战的胜利,成功将瓦剌力量从漠南地区击退。
但是在年,由于草原发生了饥荒,蒙古人再次南下,纷纷在河套平原定居。
此时的朱祁镇虽然重新当上皇帝,但是他对西北边防仍然无所作为。见到此状,鞑靼部的三大首领争相进入并统领了河套平原,使得明朝第一次失去了对河套地区的控制。
年,朱祁镇病逝,皇太子朱见深继位,登基成为明宪宗,次年,改年号为成化。
朱祁镇剧照
明宪宗继位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在搜套之战中,明宪宗意识到河套地区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而就河套平原与蒙古族先后开展了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等数次战役,明朝的内部也屡次就复套、搜套以及河套平原的筑墙防守等对策发生争论与分歧,“剿套”运动可谓是一波三折。
但是“剿套”运动中,明宪宗朱见深没有听从大臣所提出的向河套平原移民屯田的建议,这便为蒙古族之后复据河套地区埋下伏笔。
年,明宪宗病逝,明孝宗朱佑樘即位。
朱佑樘
要知道,虽然明孝宗在历史上有贤君之称,但是他的执政水平较为一般。在当时,鞑靼部的小王子统一了漠南地区,威胁着明朝北部的边境安全,其行径相比毛里孩时期更加恶劣。
对此,明孝宗朱佑樘忍无可忍,数次发动了大规模的“剿套”运动。但实际上,这一“剿套”运动雷声大雨点小,还使得明朝军队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
此外,在运动期间,明孝宗还错用了朱晖为总兵官,使得明朝在西北的防御一事中遭受到十分惨重的损失。
此后,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发动应州之战大败达延汗,使得明朝的北方边境得以安宁。
明朝军队
但是好景不长,在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期间,新的蒙古小王子再次率兵侵扰明朝边境,对此,明世宗并未主动出击夺回河套,而只是下令进行防御,这使得蒙古族更加肆无忌惮,数次发动侵边事件,还杀害了大量边民。
此时,朱厚熜听从了群臣建议,开展复河套之事。运动刚开始,一切都进展较为顺利,但是后来局势被奸臣严嵩所改变。
在当时,严嵩进入了内阁,与首府夏言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原因就在于夏言支持曾铣推进的收复河套计划因为不可抗力而出现了纰漏,而奸臣严嵩为了扳倒夏言。
严嵩
在明世宗面前弹劾夏言与曾铣穷兵黩武、私吞军饷,使明世宗对复套计划产生猜忌,并最终下令罢免了夏言与曾铣之职。
此后,严嵩的行动并没有停止,他为了将夏言赶尽杀绝,置收复河套平原的国家大计于不顾,反复攻击夏言与曾铣主张的复套计划是出于私心作祟,而明世宗朱厚熜也不辨是非,直接终止了复套计划,还将夏言和曾铣弃市,并让严嵩上位。
从此,收复河套平原的计划便再没有人敢提起,而只能任俺答汗入侵北京地区,引发“庚戍之变”,使得明朝彻底将河套平原丢失。
总的来说,明帝国时期,河套平原成为烫手山芋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个是由于明朝君主的原因。
因为在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去世后,明朝的君主要么是对西北边防无所作为,要么是没有恢复河套平原的执政能力,因而使得明朝的军队战斗力日益减弱、边境防御日益内缩;
第二个由于明朝军事战略的原因。
面对蒙古族不断的南下侵扰,明朝却放弃了主动进攻的战略,而是采用被动防御的战略,使得明朝失去了进攻的主动性,最终彻底失去了夺回河套平原的有利时机。
参考文献
[1]孙金铸.河套平原的生态环境整治与农业发展战略[J].干旱区地理,(04):11-15.
[2].塞外明珠古郡五原[J].内蒙古林业,(7):1.
[3]王永国.塞外明珠——河套平原揽胜[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Z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