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宁夏全区人口增加52万,灌溉面积扩大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GDP、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4.5%、69.0%,单位GDP水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分别下降37.6%、43.2%,在用水需求刚性增长的情况下,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深处西北内陆的宁夏,生态脆弱,3/4国土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是全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省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坚持把节水作为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的革命性措施和根本出路,全面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美丽新宁夏建设提供水支撑。
“拧紧水龙头!”:校园节水活动方兴未艾
“小水管低着头,滴滴答答泪直流;问他哭什么,低头不开口;你要替我擦眼泪,快去拧紧水龙头!”这首题为《生命之歌﹒节约用水》的少儿诗歌海报,张贴在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教育集团南校区的节水科普走廊里,令各地参观学习者啧啧称赞。
“这是我校五年级学生自发创作的节水科普作品,彰显了莘莘学子惜水爱水节水护水的情怀!”学校副校长戚淑芳、张小静在陪同记者观摩时深情表示。
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教育集团南校从年开始围绕“减少漏失,杜绝浪费,建设节水型校园”的宣传主题,认真开展节水型学校建设系列活动。近年来,依托社会力量,该校多方筹集资金对学校用水设备进行改造:将绿化灌溉方式由浇灌改为喷灌;将办公室、教室普通水龙头改为按压式水龙头;将卫生间洗手池普通水龙头改为全自动感应水龙头;将水箱式冲洗厕所改为沟槽厕所感应节水器,并做到随坏随换,坚决杜绝跑冒滴漏现象。通过这些节水措施,起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作用。
变废为宝:财政奖补机制助力合同化节水试点渐行渐广
近年来,宁夏水利厅采取财政奖补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在厅机关探索实施合同化节水试点,促进了生活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节约利用。如今,这种合同节水模式在宁夏各地逐渐推广,成效积极。
站在平罗中学草坪一隅,校党委书记李占龙指着一个智能节水装置对记者说:“得益于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我校分布式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一体化合同节水试点项目顺利实施,对节水技术的推广普及产生了良好示范效果!”
记者在平罗中学项目现场了解到,该项目采用财政资金补助和社会融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输水管道和土地条件,新建污水处理站1座,利用学校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设备设施处理、泵站加压后,再经新建管网输送至现有西区教学楼、报告厅、宿舍楼及公厕和平方米绿地,绿化灌水方式采用喷灌技术,同时解决了卫厕冲洗和绿化中水回用问题。
本项目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量为日处理立方米,每年节约水3.3万立方米,节约经济成本11.03万元。自年7月试运行以来至今,共处理输送中水立方米,基本满足了设计要求的冲厕及绿化用水需求。“项目的实施不仅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效益,而且提高了学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项目承建方——内蒙古中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自我加压:依靠科技进步做企业节水控水探路者
谈起企业节水工作,73岁的企业家、平罗县阳光焦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司全义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低调朴实:“我们做得不好!”
成立于年11月的平罗县阳光焦化有限公司占地面积31.46万平方米,注册资金1.92亿元,职工人员余人,现已形成年产焦炭万吨、煤焦油4.5万吨、粗苯1.3万吨、合成天然气(SNG/CNG)万立方米、硅锰合金12万吨生产规模的中型企业,今年1至7月为国家贡献税收余万元。
司全义说,为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公司于年起依托“焦炉升级改造项目”转型升级时机,并结合节水型企业创建要求,投入余万元对原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加增加污水深度处理设施等措施实现节水降耗。几年来,公司在节水控水方面采取了三方面措施,成效显著。
一是在在原有投入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站基础上,再投入万元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增设预曝气池、更换升级污水处理设备以及增设环保收集罩等设施设备,以适应新建焦化项目对污水处理需要。处理后水质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污水排放标准要求后,再进入中水深度处理回用工程,制中水再利用。
二是为提高污水使用效率,年投入万元建设一座每小时处理立方米,反渗透膜处理污水深度处理设施——“m3/h中水回用工程”,解决干熄焦系统投用后污水处置难题。该系统可将处理后生产废水、干熄焦锅炉废水、生活污水处理至符合《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施》(GB-)间接冷却水水质要求后,再次用于循环冷却水补水,硅锰合金冷却冲渣等再利用。该系统整体运行后年可实现处理污水75万立方米,回收利用中水60万立方米,以保证其他耗水工序的正常用水。
三是为进一步提升熄焦水处理能力,年投入万元,建设m3/h熄焦水一体化处理工程,处置后的熄焦废水可以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作为中水处理的源水,减少新鲜水使用量,达到节水目的。
如今,在宁东工业基地等地,多家企业自我加压,在确保“不向黄河排放一滴废水”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将企业产生的尾水废水处理后实现资源化利用,为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措并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宁夏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做好黄河流域节水控水工作的精神,自治区综合施策,六措并举,成效可期。
一是以制度保障节水。出台了《自治区水资源管理条例》《宁夏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宁夏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宁夏水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宁夏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地方性节水法规规章制度,修订颁布了覆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城乡生活在内的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建立了以水资源论证与节水评价、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水价与水资源税杠杆调节为的主体框架,涵盖取、供、用、排各环节的节水制度体系。非农业用水全面开征水资源税,22个县(市、区)农业末级渠系水价全部达到运行成本,城镇居民用水基本实行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促进各类用水主体节水。
二是以改革驱动节水。率先将国家分配的可耗用黄河水初始水权分配到市、县(区)和各干渠,建立了区市县三级水权指标控制体系。率先在全国实施用水权改革,农业应确尽确、工业全面覆盖;实行用水权有偿取得,驱动闲置指标退出和用水节约;发布用水权价值基准,赋予用水权融资功能,变水资源为“水资产”;深入推进用水权交易,累计交易水量1.亿立方米、金额12.72亿元,向宁东基地累计供黄河水超20亿立方米,促进了水资源高效流转,推动了水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三是以技术强化节水。融合测控一体化技术、水联网数字技术,在青铜峡市等11个县区推进现代化灌区试点建设,引黄灌区累计配套安装自动化量测水设备台套,近40%的干渠直开口实现测控一体化,打造云灌区万亩,加速灌区管理由人工向远程智能转变。积极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重复利用等节水技术,新建热电厂生产用水基本采用城市中水,新建火电机组全部采用空冷技术,宁东煤化工园区建成国内首套立方米/小时的化工废水及矿井水处理装置,成为全国首个废水“近零排放”大型综合工业园区。在高等院校、行政中心、居民小区等试点应用分布式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一体化技术,探索生活污水就地处理回用新途径,年新增污水就地利用量50万立方米。
四是以示范带动节水。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施高效节水农业“三个百万亩”工程,全区高效节水灌溉累计达到万亩,占灌溉总面积46%,盐池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超过98%,中南部山区示范推广覆膜保墒、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等旱作节水技术22万亩。5个地级市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宝丰能源集团产品用水单耗处于全区领先水平,50%的县(区)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县(区),重点用水行业90%的规上企业、90%的省级机关、25%的高校建成节水型单位。
五是以监管倒逼节水。建立了自治区、市、县三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按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行考核,对取水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实行项目和取水许可“双限批”。考核结果与节约用水奖惩、水资源税收入分配紧密挂钩。新增取用水项目全面开展节水评价,用水水平达不到用水定额先进值的,取水许可审批实行“一票否决”,从源头上叫停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项目,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六是以理念引领节水。每年以“中国水周”“世界水日”为节点,以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灌区为载体,广泛开展节水宣传,为全区节水汇聚了正能量。
来源
中国财经报
原标题:《守护黄河流域水安全,助力高质量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