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大师
曾见李国文先生的《大师太忙》,说今日的是所谓大师,全部忙于在市场经济中滚打,真正的大师就付诸阙如了。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是大师名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社会的转型期就是造就大师的最佳土壤,我们的一部文化史,就是在演说这种让我们自豪的现象。有大格局,自然有大师。而大格局者,只有社会剧变,思想风气、学术范式随之转移的时代才会有。是时,社会转型,一切要推倒另起炉灶,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良知者,预临其事,也许就成为祖师爷,当然大师辈出,风云际会,蔚为大观。中国古代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竞争时期,其间成就大业者,必先得天下俊杰。一时间人才涌流,且不说出身低微的百里奚、鲍叔牙,也不说功高一时的子产、商鞅,只看那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管子、列子、韩非子这些冠以“子”字相称的人物,哪一个不是经天纬地之材?哪一个不是出类拔萃成就一家之言?他们的巨大影响,不受时空限制,至今仍射出璀璨的光辉。中国近代五四以来,新学势如潮涌,旧学阵脚大乱,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一大批人士跃上历史舞台,挥洒风云,堪当大师名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民族大家庭,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道长廊,一块块被风雨舔蚀后的古砖,袒露出青苍的沙粒,我们虽然肯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历史老人却把这种创造和大师捏合在一起,在向日月诉说,大师和常人都是尘埃的一分子,共同书写了历史的世代沧桑,凸现了一组组真风流的浮雕。正是这批中华民族的文化脊梁以炎*子孙的孝道,民族的责任感与道义,用自己开掘与发现,去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程以及她的不可亵渎,不可征服的决心和勇气。而今,沉睡的东方税狮终于开了眼,亮了睛,加入了世界竞争的洪流,世事的变迁不可谓不大,改革开放的格局不可谓不气韵雄沉,文化大师的风水却似乎断了龙脉,数千年的文明史,是否就息唱了贤者之歌?我们不赞成英雄史观,却不能漠视一个事实:曾经的大师,虽然是大文化中的一片小叶,却也是千古不朽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存在,让文化增辉,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有一种见龙在田,腾飞有日的启迪。大师在今日的缺失,不得不令人黯然神伤。大师不再有,对大师的态度两极分化,泾渭分明。一种是死抱旧门墙,惟祖师爷是尊,其他全是狗屎,犹如富家析产,后人日久必衰,虽聪明绝顶,只不过夸耀先人也曾“阔过”而已,大师之体全无,堕入“名人无世家,名将不二代”的怪圈。一种是蔑视大师,颠覆大师,唯我是尊,拿大师开刷,给自家名头增加点分量,这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成功术,而是蹲在大师头上拉屎术,被人运用得虎虎生威,不是添砖加瓦,而是拆墙刨基,大师之统荡然,大师是自然不会有了。其实,这些全部是转型期的困惑表现。我们却不承认这种种困惑,昂然祭起一面大旗,旗上大书两个金字:成熟!我们“成熟”了,再也不相信任何主义任何说教任何伟大理想。当我们自诩“成熟”自信的时候,就用商品经济时代特色的冷漠和失落来代替认真的思考,那席卷而来的滚滚红尘激扬着成功的桂冠,覆盖了我们并不开阔的视野,在这流光溢彩中经济效益取代了一切,人们对文化大师的价值无暇去顾盼。红尘中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回旋:呼唤大师,真正的大师!赞